PET-CT可以用于全身肿瘤筛查。PET-CT结合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能够通过代谢显像检测全身多部位的肿瘤病灶,对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分期评估和疗效监测有重要价值。
PET-CT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标记葡萄糖类似物,利用肿瘤细胞代谢旺盛的特点,在图像上呈现高摄取区域。这种功能代谢显像能发现传统影像学难以识别的微小病灶,尤其对肺癌、淋巴瘤、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的检出率较高。检查范围覆盖头部至大腿根部,可同时评估原发灶、转移灶和淋巴结受累情况。对于骨骼、脑部等特殊部位的肿瘤,PET-CT也能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PET-CT对某些低代谢肿瘤如部分甲状腺癌、肾癌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炎症、感染等良性病变可能导致假阳性,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部分特殊类型肿瘤如胃印戒细胞癌、某些神经内分泌肿瘤,PET-CT的检出效果存在个体差异。对于直径小于5毫米的病灶,受限于设备分辨率可能漏诊。
进行PET-CT检查前需要禁食4-6小时,糖尿病患者需提前调整血糖水平。检查后建议多饮水促进示踪剂排泄,24小时内避免密切接触孕妇和儿童。虽然PET-CT辐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但短期内不宜重复检查。肿瘤高危人群或疑似转移患者可考虑将PET-CT作为重要筛查手段,但需由专科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评估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