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37周属于足月妊娠阶段,需重点关注胎动监测、产前检查、分娩准备、异常症状识别、心理调节等事项。
1、胎动监测每日固定时间记录胎动次数,正常情况每小时胎动3-5次。可采用餐后左侧卧位计数法,若2小时内胎动少于10次或突然减少过半,需立即就医。避免长时间平躺影响胎盘供血,监测时注意区分胎儿打嗝与真实胎动。
2、产前检查每周需完成胎心监护、尿常规及血压测量,评估胎儿宫内状况。通过B超检查羊水指数、胎盘成熟度及胎位情况,若发现臀位或横位需考虑外倒转术。妊娠期高血压患者需增加尿蛋白检测频次。
3、分娩准备整理待产包应包括产妇卫生用品、新生儿衣物及医疗证件。熟悉产房路线与急诊流程,保存产科联系电话。学习拉玛泽呼吸法缓解宫缩疼痛,了解自然分娩与剖宫产指征。
4、异常识别警惕规律宫缩伴宫颈粘液栓脱落等临产征兆。出现阴道流血、持续腹痛或胎膜早破应立即平卧送医。妊娠期瘙痒伴黄疸可能提示胆汁淤积症,需检测肝功能。
5、心理调节参加产前心理辅导可降低分娩焦虑,与伴侣共同制定分娩计划。睡眠障碍者可尝试孕妇枕辅助侧卧,避免睡前过度饮水。出现产前抑郁倾向应及时寻求心理支持。
保持每日30分钟散步等适度运动,避免提重物及久站。饮食注意补充铁剂预防贫血,增加优质蛋白摄入。控制精制糖摄入量,每日饮水不少于1.5升。出现宫缩时记录间隔时间,真假宫缩可通过改变体位鉴别。学习新生儿护理知识,准备好婴儿安全座椅。最后阶段避免长途旅行,随时有家属陪同。
孕晚期出血可能与胎盘前置、胎盘早剥、宫颈病变、先兆临产、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孕晚期出血是妊娠期需要警惕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接受针对性处理。
1、胎盘前置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或覆盖宫颈内口时,孕晚期子宫下段拉伸可能导致胎盘剥离出血。典型表现为无痛性鲜红色阴道出血,可能伴随宫缩。需通过超声确诊,轻者需绝对卧床,重者需提前剖宫产。禁用肛查或阴道检查,可遵医嘱使用硫酸镁注射液抑制宫缩,或注射人纤维蛋白原纠正贫血。
2、胎盘早剥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剥离,多因妊娠高血压、外伤等导致。表现为突发持续性腹痛伴暗红色血块,子宫硬如板状。需紧急终止妊娠,同时输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维持循环,必要时使用注射用血凝酶止血。
3、宫颈病变宫颈息肉、宫颈糜烂等病变在孕晚期易接触性出血,血液多为鲜红色且量少。需阴道窥器检查确诊,孕期通常保守观察,产后可行息肉摘除术。避免性生活刺激,可遵医嘱使用保妇康栓局部抗炎。
4、先兆临产临产前宫颈扩张时毛细血管破裂出现血性分泌物,即见红,常混有黏液且出血量少。需与病理出血鉴别,若伴随规律宫缩则进入产程。此时可口服乳酸亚铁糖浆预防贫血,监测胎心变化。
5、凝血功能障碍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会导致全身性出血倾向。除阴道出血外,可能伴有牙龈出血、皮下瘀斑。需输注血小板悬液或新鲜冰冻血浆,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改善凝血功能。
孕晚期出现出血应立即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记录出血量、颜色及伴随症状。保持外阴清洁,使用纯棉卫生巾并定时更换。饮食注意补充含铁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配合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定期产检监测胎儿情况,出现腹痛加剧、出血量增多或胎动异常时需即刻急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