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氧疗、利尿剂治疗、血管扩张剂治疗、正性肌力药物治疗、机械辅助循环支持。
1、氧疗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低氧血症,氧疗是基础治疗措施。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予高流量氧气,维持血氧饱和度在合理范围。严重呼吸衰竭时可能需要无创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氧疗能改善组织缺氧,减轻心脏负荷,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2、利尿剂治疗呋塞米等袢利尿剂是急性心力衰竭的常用药物,通过促进钠水排泄减轻心脏前负荷。静脉给药起效快,能迅速缓解肺淤血症状。使用过程中需监测电解质平衡,防止低钾血症等不良反应。对于利尿剂抵抗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噻嗪类利尿剂。
3、血管扩张剂治疗硝酸甘油等血管扩张剂能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功能。静脉给药可快速扩张静脉和动脉血管,减轻肺淤血症状。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血压,避免过度降压。对于血压偏低的患者需谨慎使用或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4、正性肌力药物治疗多巴酚丁胺等正性肌力药物能增强心肌收缩力,适用于低心排血量患者。通过激动β受体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但可能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心律失常风险,需在心电监护下使用,不作为常规治疗手段。
5、机械辅助循环支持对于药物难以控制的急性心力衰竭,可能需要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或体外膜肺氧合等机械辅助支持。这些措施能暂时替代心脏功能,为病因治疗或心脏移植争取时间。属于高级生命支持手段,需在重症监护条件下实施。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应严格限制钠盐摄入,每日控制在2克以下。保持适度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担。定期监测体重变化,记录24小时尿量。遵医嘱规范用药,不可自行调整剂量。出现呼吸困难加重、下肢水肿等情况需及时就医。长期管理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
心绞痛主要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或闷胀感,可放射至左肩、左臂或下颌,常由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典型症状包括发作性胸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出汗、恶心或头晕。
1、胸痛特点心绞痛典型疼痛位于胸骨中下段后方,呈压迫性、紧缩感或沉重感,类似重物压迫胸部。疼痛通常持续2-15分钟,极少超过30分钟。疼痛具有明确诱因如爬楼梯、快步行走、寒冷刺激或情绪波动,停止活动后症状多可自行缓解。部分患者描述疼痛向左侧上肢内侧、肩背部或下颌放射,这种牵涉痛是心肌缺血的特征性表现。
2、伴随症状发作时常伴有面色苍白、冷汗、焦虑不安等自主神经兴奋症状。约三分之一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与心肌缺血导致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有关。少数人可能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易被误诊为胃肠疾病。老年患者或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无痛性心肌缺血,仅表现为乏力或气促。
3、发作诱因常见诱因包括体力负荷增加、情绪紧张、寒冷刺激、饱餐后等增加心肌耗氧的情况。晨起首次活动时易发作,称为"清晨首次心绞痛"。部分患者在卧位时因静脉回心血量增加而诱发,称为卧位型心绞痛。吸烟、高血压未控制、贫血等可降低心绞痛发作阈值。
4、临床分型稳定型心绞痛发作特点规律,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对固定。不稳定型心绞痛表现为疼痛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或静息时发作,提示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变异型心绞痛多在静息时发作,与冠状动脉痉挛有关,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
5、不典型表现女性、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非典型症状,如单纯呼吸困难、疲倦、嗳气或背部疼痛。部分患者仅表现为咽喉部紧缩感或牙痛。这些症状容易被忽视或误诊,需结合心电图改变和心肌标志物检测进行鉴别。
心绞痛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饮食以低盐低脂为主,少食多餐避免饱餐诱发发作。遵医嘱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和硝酸酯类药物,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彩超。出现疼痛持续时间延长、程度加重或静息时发作,应立即就医排除急性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