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泣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凹陷处。
1、解剖定位承泣穴属足阳明胃经,解剖学定位在眶下孔上方,眼轮匝肌中。取穴时需正坐或仰卧,目视前方,瞳孔直下0.7寸处可触及明显凹陷。该位置深层有眶下神经、动静脉分支分布,针刺时需避开眼球。
2、体表标志以瞳孔垂直线与眶下缘水平线交点为基准,触摸时可感受到眶骨边缘的弧形凹陷。部分人群因眶隔脂肪厚度差异,体表凹陷可能不明显,此时可嘱患者轻微闭眼,在眼睑下缘与眶骨交界处定位。
3、毗邻结构穴位上方为眼轮匝肌睑部,内侧毗邻鼻泪管开口,外侧靠近颧面部血管神经束。深层对应眶内脂肪及下直肌,操作时需注意进针角度,避免损伤眶内组织。
4、取穴技巧可用拇指指腹沿眶下缘滑动,触及骨性凹陷时轻压有酸胀感。对儿童或面部敏感者,可用棉签辅助定位。部分中医流派采用同身寸法,以患者拇指指间关节宽度作为1寸进行测量。
5、临床应用该穴位主治目赤肿痛、夜盲、近视等眼疾,以及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现代研究显示刺激承泣穴可改善眼周血液循环,常与睛明、四白等穴位配伍使用。
日常按摩承泣穴可用指腹轻柔按压,每次持续3-5秒,重复进行10次,有助于缓解视疲劳。注意操作前清洁双手,避免直接压迫眼球。若需针灸治疗,须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自行针刺导致眶内出血或感染。眼部有急性炎症或严重视网膜病变者慎用此穴。
喉咙贴膏药通常贴在颈部正前方喉结下方凹陷处或疼痛明显部位。
膏药贴敷位置需根据具体症状调整。对于普通咽喉肿痛,可将膏药中心对准喉结下方约两横指处的天突穴,该区域对应气管与食管交界处,有助于缓解局部炎症反应。若为扁桃体炎引起的疼痛,可稍向外侧偏移至下颌角下方,但需避开甲状腺区域。贴敷前应清洁皮肤,避开破损或敏感部位,膏药边缘与喉结保持1厘米以上距离以免影响吞咽动作。每贴使用时间不宜超过8小时,出现皮肤瘙痒或灼热感应立即停用。
使用期间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贴敷部位干燥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