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应挂心血管内科,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是主要病因,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1
心肌缺血的核心原因是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脏供血不足。这种情况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引起血管腔狭窄。其他原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长期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风险。部分患者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家族中有心血管疾病史的人群需格外警惕。
2
药物治疗是心肌缺血的常规手段,常用药物包括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用于扩张血管,缓解心绞痛;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降低心脏负荷,减少心肌耗氧;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对于症状严重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改善血流。对于多支血管病变或病情复杂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另一种选择。
3
生活方式调整对心肌缺血的管理至关重要。饮食上应减少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多食用蔬菜、水果和全谷物。运动方面,建议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至少15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绞痛。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也是改善症状的重要措施。
4
心肌缺血的早期发现和规范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患者应定期体检,关注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若出现胸痛、胸闷、气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对于高危人群,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等进一步检查,必要时进行针对性干预。
心肌缺血需通过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综合管理,心血管内科是首选科室,患者应积极就医,遵循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