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与肾炎是两种不同的肾脏疾病,主要区别在于临床表现、病理机制及治疗方式。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和高脂血症为特征,肾炎则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和肾功能减退为主要表现。
1、临床表现差异肾病综合征的核心表现是尿蛋白定量超过3.5克/天,血浆白蛋白低于30克/升,伴随眼睑及下肢凹陷性水肿。肾炎患者尿蛋白量通常较少,但血尿更显著,尿沉渣镜检可见红细胞管型,部分患者出现血压升高和血肌酐异常。两者均可进展至慢性肾功能衰竭,但肾炎更易早期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2、病理机制不同肾病综合征多由微小病变型肾病、膜性肾病等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损伤,引起选择性蛋白尿。肾炎则因免疫复合物沉积如IgA肾病或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如急进性肾炎引发炎症反应,病理可见细胞增生、新月体形成等改变。糖尿病肾病等系统性疾病可同时引发两种病理改变。
3、诊断标准区别肾病综合征需满足尿蛋白大于3.5克/24小时和血浆白蛋白低于30克/升两条核心标准。肾炎诊断依赖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畸形红细胞提示肾性血尿、肾活检病理分型,部分需检测抗核抗体、补体C3等免疫指标。两者均需排除继发性因素如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4、治疗原则分化肾病综合征首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耐药者加用环磷酰胺片或他克莫司胶囊。肾炎治疗需根据病理类型,IgA肾病可用缬沙坦胶囊控制蛋白尿,急进性肾炎需甲泼尼龙注射液冲击联合血浆置换。两者均需限盐、优质低蛋白饮食,但肾病综合征需额外补充白蛋白制剂。
5、预后转归特点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儿童患者90%对激素敏感,但成人膜性肾病易复发。肾炎预后与病理严重度相关,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进展快,而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可长期稳定。终末期两者均需肾脏替代治疗,但肾炎更早进入透析阶段。
建议患者定期检测尿常规和肾功能,避免感染、劳累等诱因。肾病综合征需监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炎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低于130/80毫米汞柱。出现水肿加重或血肌酐升高时须及时肾内科就诊,必要时行肾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日常注意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D制剂预防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