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乙肝可通过母婴阻断治疗、疫苗接种、定期监测肝功能、抗病毒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主要由母婴垂直传播、分娩过程感染、母乳喂养风险、医疗器械污染等原因引起。
1、母婴阻断治疗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产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出生12小时内联合接种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可降低90%以上传播概率。需在医生指导下完成全程免疫程序。
2、疫苗接种按0-1-6月方案完成三针乙肝疫苗接种,产生保护性抗体后每3-5年加强免疫。疫苗接种后需检测乙肝表面抗体定量,抗体滴度不足时需补种。
3、肝功能监测每3-6个月检测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若出现肝功能异常可能提示病毒活跃复制。家长需记录喂养情况与生长发育曲线,发现黄疸加重需及时就医。
4、抗病毒治疗对于病毒载量高的患儿,2岁后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恩替卡韦颗粒、替诺福韦酯口服液等抗病毒药物。治疗期间须定期复查HBV-DNA载量及耐药基因检测。
家长应避免共用剃须刀等物品,患儿衣物需单独清洗消毒。母乳喂养前需检测母亲乳汁HBV-DNA载量,病毒活跃复制期建议人工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