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期便血多数情况下与痔疮、肛裂等轻度疾病有关,严重危害较小,但需警惕炎症性肠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继发损害。
1. 痔疮或肛裂排便用力或便秘可能导致肛周血管破裂,表现为鲜红色血便。建议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温水坐浴缓解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复方角菜酸酯栓、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地奥司明片等药物。
2. 激素波动影响经期前列腺素分泌增加可能引发胃肠蠕动异常。保持腹部保暖,避免生冷饮食,必要时服用颠茄片、匹维溴铵片等解痉药物。
3. 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可能因免疫异常导致肠道出血,常伴腹痛腹泻。需通过肠镜确诊,常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片、硫唑嘌呤片控制病情。
4. 子宫内膜异位异位内膜侵犯直肠壁时会出现周期性便血,可能伴随痛经。需超声或腹腔镜检查,采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等药物或手术治疗。
出现持续便血、贫血症状或血便颜色发黑时,应及时至消化内科或妇科就诊排查病因,日常避免久坐及辛辣饮食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