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的主要区别在于来源、吸收率和化学结构。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吸收率较高;非血红素铁则存在于植物性食物和铁强化食品中,吸收率相对较低。
血红素铁来源于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常见于红肉、动物肝脏及血液制品中。其化学结构为卟啉环结合铁离子,可直接被肠黏膜细胞吸收,吸收过程不受其他膳食因素干扰,吸收率可达15%-35%。这种铁在体内利用率高,尤其适合缺铁性贫血患者补充。动物性食物中的铁约40%为血红素铁,其余为非血红素铁。
非血红素铁广泛存在于植物性食物如菠菜、黑木耳、豆类中,也存在于铁强化谷物和蛋类中。其化学形式为三价铁,需在胃酸作用下还原为二价铁才能被吸收,吸收率仅2%-20%。植酸、多酚类物质及高钙饮食会抑制其吸收,而维生素C可促进吸收。素食者需注意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以提高铁利用率,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
日常饮食中建议均衡摄入两种铁源,缺铁人群可优先选择血红素铁食物。烹饪时用铁锅、避免浓茶咖啡与铁剂同服、定期检测血清铁蛋白水平等措施有助于维持铁营养状况。出现乏力、头晕等贫血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长期补铁导致铁过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