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鱼放置一段时间后不建议烹饪食用,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风险。鱼类死亡后若未经妥善处理,微生物会快速繁殖并产生有害物质。
鱼类死亡后体内酶类和微生物会迅速分解蛋白质,产生组胺等有害物质。常温下放置1-2小时即开始变质,冷藏条件下也不宜超过24小时。腐败鱼肉可能含有大量致病菌,如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等,食用后易引发急性胃肠炎,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鱼肉变质过程中会产生挥发性盐基氮等物质,即使高温烹煮也难以完全破坏这些毒素。
部分地方饮食文化中存在腌制发酵鱼类的做法,但这需要特定的盐渍条件和发酵工艺,普通家庭难以掌握。传统方法制作的臭鳜鱼、霉鱼等需使用活鱼宰杀后立即处理,并非直接使用死亡鱼类。工业化生产的发酵鱼制品有严格质量控制,不建议自行尝试。
购买鱼类应选择眼球清澈、鳃部鲜红、肌肉有弹性的新鲜产品。活鱼宰杀后应尽快去除内脏,清洗干净后冷藏保存。冷冻保存的鱼类解冻后须立即烹饪,不可反复冻融。烹饪鱼类要确保中心温度达到70摄氏度以上,持续加热15秒以上可杀灭常见致病微生物。出现鱼腥味异常、肉质松散黏腻等变质特征的鱼类应立即丢弃,避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