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污染食物可能会引起腹泻。污染食物中可能含有致病微生物、毒素或化学污染物,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可刺激胃肠黏膜,导致肠道蠕动加快、水分吸收减少,从而引发腹泻症状。
食物被细菌污染是常见原因,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微生物在食物中繁殖后会产生肠毒素。这些毒素可直接损伤肠上皮细胞,导致水样腹泻,可能伴随腹痛、发热。病毒污染也不容忽视,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可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引发急性胃肠炎,表现为突发水样泻与呕吐。寄生虫污染多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如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污染食物后,可导致慢性腹泻与营养不良。化学污染物如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会直接刺激肠道,部分人群可能出现过敏性腹泻反应。变质食物中的组胺等生物胺类物质可能诱发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症状加重。
腹泻期间须注意补充水分与电解质,可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避免进食高脂、高纤维及乳制品,选择米汤、馒头等易消化食物。若腹泻持续超过2天或出现血便、高热、意识模糊等症状须立即就医。日常应加强食品安全意识,生熟分开存放,肉类彻底煮熟,果蔬充分清洗,隔夜食物冷藏不超过24小时。免疫力低下人群、婴幼儿及老年人对污染食物更敏感,需特别注意饮食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