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大出血的高危人群主要有胎盘前置、胎盘早剥、子宫收缩乏力、凝血功能障碍、多胎妊娠等。大出血可能危及母婴生命,需及时就医干预。
1、胎盘前置胎盘前置是指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或覆盖宫颈内口。随着孕周增加,子宫下段拉伸可能导致胎盘剥离出血。典型表现为无痛性阴道流血,出血量可能突然增多。确诊需通过超声检查。治疗上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必要时使用硫酸镁注射液抑制宫缩,严重时需提前终止妊娠。
2、胎盘早剥胎盘早剥指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剥离。常见诱因包括妊娠期高血压、腹部外伤等。症状为持续性腹痛伴阴道流血,出血量与疼痛程度可能不成正比。需紧急处理,轻度可保守治疗,重度需立即剖宫产。常用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改善微循环。
3、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是分娩后大出血的主要原因。高危因素包括产程延长、羊水过多、多胎妊娠等。表现为产后阴道大量流血,子宫软如袋状。需立即按摩子宫,使用缩宫素注射液促进宫缩,必要时行宫腔填塞或子宫动脉栓塞术。
4、凝血功能障碍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重度子痫前期等疾病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出血特点为全身多部位渗血,常规止血措施效果差。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等血液制品,同时治疗原发病。产前需监测凝血功能,提前备血。
5、多胎妊娠双胎及以上妊娠子宫过度膨胀,易并发胎盘面积过大、子宫收缩乏力等问题。产时产后出血风险显著增加。孕期需加强监测,分娩建议在有抢救条件的医院进行,备足血源,产后密切观察出血量。
高危孕妇应定期产检,提前识别风险因素。孕期注意补充铁剂预防贫血,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出现阴道流血、腹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分娩时选择具备输血条件和重症监护能力的医疗机构,产后2小时内需密切观察出血情况。哺乳有助于促进子宫收缩,减少晚期产后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