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精神疾病

F—YD生物基因能治精神分裂吗

2人回复

问题描述

医生回答专区

李新泽
李新泽 副主任医师
邢台市李新泽中医门诊
立即预约
赵豪
赵豪 住院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立即预约

医生推荐

相似问题

推荐 什么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融合基因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融合基因是指由9号染色体与22号染色体易位形成的BCR-ABL1融合基因,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该基因通过编码具有持续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异常蛋白,导致造血干细胞恶性增殖。

1、形成机制

9号染色体的ABL1基因与22号染色体的BCR基因发生断裂后重接,形成t9;22q34;q11染色体易位,即费城染色体。这种易位使BCR-ABL1融合基因产生组成性激活的酪氨酸激酶,持续刺激细胞增殖信号通路。

2、检测意义

BCR-ABL1融合基因检测是确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关键依据,可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实时定量PCR等技术检测。该指标不仅能辅助诊断,还可用于评估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效果及监测微小残留病灶。

3、临床分型

根据BCR断裂点不同,主要形成p210、p190和p230三种融合蛋白亚型。其中p210型见于90%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p190型更常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230型与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相关。

4、靶向治疗

针对BCR-ABL1融合蛋白开发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核心治疗药物,包括伊马替尼片、达沙替尼片、尼洛替尼胶囊等。这些药物通过竞争性结合激酶活性位点,阻断下游信号传导通路。

5、耐药机制

部分患者会出现ABL1激酶区突变导致的耐药现象,常见突变位点有T315I、Y253H等。此时需调整治疗方案,可采用普纳替尼片等三代抑制剂,或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应定期监测BCR-ABL1转录本水平,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避免感染。治疗期间需遵医嘱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出现发热、出血倾向等症状时及时就医。靶向药物治疗可能引起水肿、肌肉疼痛等不良反应,需与主治医生保持沟通。

科普推荐

查看更多科普
查看更多科普

医院推荐

更多

行业资讯

热门标签

多毛症 裂头蚴病 肺良性肿瘤 颅底凹陷症 赖氏综合征 肾性尿崩症 急性颌下腺炎 精索静脉曲张 恶性血管内皮瘤 老年性黄斑变性

医药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