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取栓术后需重点关注抗凝管理、血压控制、康复训练、并发症监测及生活方式调整。主要措施包括规范用药、定期影像复查、肢体功能锻炼、营养支持及心理疏导。
术后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复发,常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等。用药期间需监测凝血功能,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异常。禁止擅自调整剂量,合并消化道溃疡者需配合质子泵抑制剂保护胃黏膜。
维持血压在140/90mmHg以下可降低再梗风险。每日早晚定时测量并记录,避免剧烈情绪波动。高血压患者需持续服用氨氯地平、厄贝沙坦等降压药,低血压患者应警惕血管痉挛导致的灌注不足。
术后24-48小时开始床边被动关节活动,2周后逐步过渡到坐站平衡训练、步态练习。语言障碍者需进行发音器官肌肉训练,吞咽困难患者采用糊状食物渐进式喂养。康复过程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由专业治疗师制定个性化方案。
密切观察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及肢体肌力,警惕脑水肿或出血转化。穿刺部位出现肿胀疼痛需排除假性动脉瘤,突发剧烈头痛可能提示血管痉挛。术后1个月、3个月需复查头颈CTA评估血管通畅度。
严格戒烟并避免二手烟,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低于5克。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增加深海鱼类、坚果摄入。保证每日7小时睡眠,午休不超过30分钟。情绪管理可通过正念冥想缓解焦虑,家属需参与照护技能培训。
术后三个月内是功能恢复黄金期,建议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训练如踏车运动,配合针灸改善神经功能。饮食需补充维生素B族及欧米伽3脂肪酸,限制反式脂肪酸摄入。建立卒中急救卡随身携带,记录用药信息及紧急联系人。定期参加医院卒中随访门诊,每年进行颈动脉超声筛查。家属应学习识别面瘫、言语含糊等预警症状,掌握正确急救转运流程。
脑梗死后遗症主要包括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异常、语言障碍、吞咽困难和认知功能下降等。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后遗症的严重程度与梗死部位、面积以及治疗时机密切相关。
1、运动功能障碍脑梗死后最常见的后遗症是偏瘫,表现为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或完全丧失。患者可能出现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特殊姿势,称为痉挛性偏瘫。部分患者伴有平衡障碍和共济失调,严重影响行走能力。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运动功能,预防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
2、感觉异常部分患者会出现患侧肢体感觉减退、麻木或疼痛等异常感觉。这种疼痛多为中枢性疼痛,特点是烧灼样或针刺样,常规止痛药物效果不佳。感觉障碍还可能影响患者对温度、触觉和位置的判断,增加跌倒风险。
3、语言障碍优势半球受损可能导致失语症,包括表达性失语、感受性失语和混合性失语。患者可能出现找词困难、言语不流利或理解障碍。非优势半球损伤可能引起构音障碍,表现为发音不清但语言理解正常。语言康复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效果。
4、吞咽困难延髓或大脑皮层损伤可导致吞咽功能障碍,表现为饮水呛咳、进食困难。严重者需要鼻饲管或胃造瘘维持营养。吞咽困难易引发吸入性肺炎,需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和康复训练。进食时应采取坐位,选择适宜食物质地。
5、认知功能下降部分患者会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功能下降等认知障碍。前循环梗死更易导致血管性痴呆,表现为近期记忆受损、计算力下降和性格改变。认知康复训练结合药物治疗可延缓病情进展。
脑梗死后遗症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除专业康复治疗外,家属应参与日常护理,帮助患者进行被动关节活动、语言交流和认知训练。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控制血压血糖,预防便秘和压疮。定期复查评估康复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持积极心态对功能恢复至关重要,避免过度保护和依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