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的症状数量因人而异,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便、里急后重、发热等。结肠炎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内镜检查综合判断,症状数量并非唯一标准。
1、腹痛腹痛是结肠炎的常见症状,多位于左下腹或下腹部,呈阵发性隐痛或绞痛。炎症刺激肠黏膜导致肠痉挛是腹痛的主要原因。轻度腹痛可通过热敷缓解,持续剧烈腹痛需警惕肠穿孔等并发症。
2、腹泻结肠炎患者多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每日可达数次至十余次,粪便常含黏液或脓血。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可能出现血性腹泻。长期腹泻易引发水电解质紊乱,需及时补液治疗。
3、黏液便肠黏膜炎症反应会导致黏液分泌增加,形成黏液便。克罗恩病患者的黏液便可能伴随未消化食物残渣。黏液便持续存在时需进行粪便常规检查排除感染性肠炎。
4、里急后重直肠炎症刺激可引起肛门坠胀感和排便不尽感,即里急后重。这种症状在溃疡性结肠炎直肠型患者中尤为明显。温水坐浴可暂时缓解不适,但根治需控制原发炎症。
5、发热中重度结肠炎可能出现低热或高热,体温可达38摄氏度以上。发热多由炎症因子释放入血引起,若伴随寒战需警惕败血症。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应及时就医。
结肠炎患者日常需注意饮食调理,选择低渣、低脂、高蛋白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及乳制品。适当补充益生菌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病情稳定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但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定期复查结肠镜监测黏膜愈合情况,严格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柳氮磺吡啶等药物,不可自行调整剂量。出现体重下降、持续便血等症状时需立即就诊。
溃疡性结肠炎的检查方法主要有粪便常规检查、血液检查、结肠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等。
1、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基础筛查手段,通过检测粪便中的红细胞、白细胞、潜血等指标,判断肠道是否存在炎症或出血。该检查无创且操作简便,可初步评估病情活动度。若发现粪便钙卫蛋白升高,提示肠道黏膜存在炎症反应。
2、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等炎症指标检测,可反映全身炎症程度。严重病例可能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异常。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测对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确诊溃疡性结肠炎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病变范围及程度。典型表现为连续性弥漫性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及假性息肉形成。检查过程中可同步进行活检,帮助明确病理类型并排除其他肠道疾病。
4、影像学检查腹部CT或MRI可评估肠壁增厚、肠腔狭窄等结构改变,适用于无法耐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钡剂灌肠检查能显示结肠轮廓异常,但急性期存在穿孔风险。超声检查对并发症如肠梗阻、脓肿等有较高诊断价值。
5、病理活检病理活检通过显微镜下观察黏膜层炎症细胞浸润、隐窝结构改变等特征,可明确病变性质。典型表现为隐窝脓肿、杯状细胞减少等慢性炎症改变。多次多点活检有助于鉴别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并监测癌变风险。
确诊溃疡性结肠炎需结合临床表现与多项检查结果。患者在检查前应遵医嘱做好肠道准备,检查后注意观察有无腹痛、便血等异常。日常需保持低纤维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规律作息有助于控制病情。急性发作期应及时就医,定期复查结肠镜监测黏膜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