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破水后应立即平卧抬高臀部防止脐带脱垂,同时尽快就医。破水可能由胎膜早破、感染、多胎妊娠、胎位异常、宫颈机能不全等原因引起。
1、保持平卧位破水后孕妇需立即采取平卧位,用枕头垫高臀部防止羊水过快流出。避免站立或行走导致脐带随羊水脱出阴道,引发胎儿急性缺氧。记录破水时间、羊水颜色和量,破水超过12小时未分娩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2、监测胎动胎心每两小时监测胎动次数,正常胎动每小时3-5次。持续胎动减少或消失提示胎儿窘迫,需立即胎心监护。破水后易发生宫缩乏力或过强,需电子胎心监护观察宫缩压力与胎儿心率变化。
3、预防感染措施禁止盆浴或阴道冲洗,每日用碘伏消毒会阴部。使用无菌护理垫吸收羊水,每两小时更换防止逆行感染。破水后需检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感染指标,出现发热需警惕绒毛膜羊膜炎。
4、促进分娩进展破水12小时未临产可考虑缩宫素引产,宫颈条件差者可用前列腺素制剂促宫颈成熟。分娩过程中持续胎心监护,羊水III度污染或胎心异常需急诊剖宫产。记录羊水性状,血性羊水需排除胎盘早剥。
5、紧急情况处理出现脐带脱垂需膝胸卧位缓解压迫,立即准备剖宫产。孕周小于34周破水应使用糖皮质激素促胎肺成熟,配合宫缩抑制剂延长孕周。合并发热、腹痛、羊水脓性需广谱抗生素治疗。
破水后孕妇需绝对卧床休息,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毫升保持羊水生成。饮食选择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如鱼肉、蒸蛋、小米粥,避免辛辣刺激。注意会阴清洁卫生,观察体温变化与宫缩频率,出现规律宫缩、阴道流血或发热需即刻返院。未足月破水需定期超声监测羊水指数,孕周大于37周破水后多数在24小时内自然临产。
一小股液体可能是胎膜早破的表现,需要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胎膜早破是指临产前胎膜自然破裂,羊水流出。如果孕妇出现一小股液体流出,需要观察液体性状、气味及伴随症状。羊水通常为无色透明或淡黄色,可能略带腥味,流出后可能持续少量渗漏。若液体为淡绿色或混浊,可能提示羊水污染。伴随宫缩、腹痛或发热等症状时,胎膜早破概率较高。但阴道分泌物增多或尿液也可能被误认为破水,需注意鉴别。
孕妇出现疑似破水症状时,应立即平卧并垫高臀部,避免羊水过多流失。及时就医进行阴道检查、pH试纸检测或超声检查明确诊断。胎膜早破可能导致感染、脐带脱垂等并发症,需密切监测胎心及宫缩情况。孕周较小的孕妇可能需要保胎治疗,足月孕妇则需评估是否引产。
建议孕妇记录液体流出时间、性状及伴随症状,避免剧烈活动,保持会阴清洁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