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毛霉菌病是由毛霉菌感染引起的侵袭性真菌病,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肺毛霉菌病多发生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以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毛霉菌通过呼吸道侵入肺部后,可导致血管侵袭性病变,典型表现为发热、咳嗽、胸痛及咯血。影像学检查可见肺部浸润影伴空洞形成,部分患者可出现特征性的反晕征。该病进展迅速,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呼吸衰竭或多器官功能衰竭。
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宽大无分隔菌丝,或通过培养分离出毛霉菌。治疗需联合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脂质体、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以及手术清创。由于该病病死率高,对高危人群需加强防护,避免接触霉变物质。保持环境干燥通风,控制基础疾病是重要预防措施。
毛霉菌病通常需要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微生物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毛霉菌病的关键方法,通过活检或手术获取病变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存在特征性的宽大无隔菌丝和直角分支结构。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部CT或头颅MRI,可评估肺部、鼻窦或中枢神经系统的受累范围及程度,常见表现为结节影、空洞或浸润性病变。微生物学检查涵盖直接镜检和培养,取痰液、脓液或组织标本进行氢氧化钾湿片镜检寻找菌丝,但培养阳性率较低且耗时长。血清学检测如半乳甘露聚糖抗原试验对部分患者有辅助诊断价值。
患者确诊后应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接触霉变环境,免疫力低下者需加强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