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2.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
3.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低烧症状可能包括体温轻度升高、乏力、头痛、食欲减退、轻微出汗等。低烧通常指体温在37.3℃至38℃之间,可能与感染、免疫反应、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
1、体温升高:低烧的主要表现是体温略高于正常范围,通常在37.3℃至38℃之间。体温升高可能由感染、炎症或免疫系统反应引起。监测体温变化,保持充足休息,适当补充水分有助于缓解症状。
2、乏力:低烧常伴随乏力感,患者可能感到身体虚弱、精力不足。乏力可能与体温升高导致代谢加快有关。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有助于恢复体力。
3、头痛:低烧可能引发轻度头痛,表现为头部不适或隐隐作痛。头痛可能与体温升高引起的血管扩张有关。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强光刺激,适当按摩太阳穴可缓解头痛。
4、食欲减退:低烧期间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下降,对食物兴趣减弱。食欲减退可能与体温升高影响消化功能有关。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汤类,少量多餐有助于维持营养摄入。
5、轻微出汗:低烧时可能出现轻微出汗,表现为皮肤湿润或少量汗液分泌。出汗是身体调节体温的一种方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着透气衣物,避免受凉有助于缓解出汗症状。
低烧期间应注意饮食均衡,选择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果、全谷物。适当进行轻度运动如瑜伽、太极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若低烧持续不退或伴随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