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病人多有不同程度的偏瘫或失语等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期主要帮助病人进行功能训练。应向病人讲明,通过训练,功能可逐步改善,以取得其合作。同时,向家属介绍训练方法,以便出院后坚持训练。
具体方法是:按摩和被动活动瘫痪肢体,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和减轻肌肉挛缩,维持关节及韧带活动度。按摩痉挛性肢体手法要轻,以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使痉挛的肌肉放松。弛缓性瘫痪按摩手法应适当加重,以刺激神经活动兴奋性。每次按摩5-10分钟,每日2次。肢体被动活动时,要按关节活动的方向和范围做被动运动,一般先活动大关节,再活动小关节,幅度从小到大。痉挛性瘫痪肢体活动要缓慢,弛缓性瘫痪肢体勿过度牵拉,以防肌肉和关节损伤。肌力在Ⅱ级以下者,应鼓励病人自己活动。瘫痪肢体功能训练时,指导病人用意含对患肢发出冲动,使瘫痪肢体的肌肉收缩。反复训练,促进神经传导功能恢复,达到上肢可举起,下肢可站立和行走。为提高生活处理能力,可指导病人用健肢替代患肢的方法,如右侧肢体瘫痪时,可练习用左手吃饭、写字、取物;穿上衣时先穿患肢再穿健肢,脱衣时则相反。训练病人用一只手穿脱鞋、袜、衣裤,使用拐杖及习步车辅助行步等。失语病人,应进行语言训练,从单字、单词发音,在到讲短句、短语
右侧基底节脑出血可通过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止血治疗、手术清除血肿、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右侧基底节脑出血通常由高血压、脑血管畸形、血液病、抗凝药物使用、淀粉样血管病等原因引起。
1、控制血压:
急性期需快速将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避免血肿扩大。常用静脉降压药物包括乌拉地尔、尼卡地平,后续需长期口服氨氯地平、厄贝沙坦等药物维持血压稳定。血压波动是导致出血复发的高危因素。
2、降低颅内压:
脑出血后常伴随颅内压增高,需使用甘露醇、高渗盐水等脱水剂减轻脑水肿。严重者可考虑短期使用镇静药物或过度通气治疗。颅内压持续升高可能引发脑疝等致命并发症。
3、止血治疗:
对于凝血功能异常者,需静脉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新鲜冰冻血浆等止血药物。使用抗凝药的患者应立即停用华法林等药物,并采用维生素K拮抗。血小板减少患者需补充血小板。
4、手术清除血肿:
血肿量超过30毫升或出现脑疝征兆时,需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或微创穿刺引流术。手术能迅速降低颅内压,但需评估患者全身状况。深部出血手术风险较高,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5、康复训练:
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等康复治疗。物理治疗包括电刺激、运动疗法,作业治疗侧重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康复期通常持续3-6个月,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头部抬高15-30度。恢复期饮食宜低盐低脂,多摄入富含卵磷脂的鸡蛋、大豆等食物促进神经修复。每日进行被动关节活动预防挛缩,语言障碍者可配合看图说话训练。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活动。三个月内复查头颅CT评估血肿吸收情况,出现头痛呕吐等新发症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