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周检查白带主要是为了筛查生殖道感染,评估分娩安全性。孕晚期白带检查能发现细菌性阴道病、念珠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等常见感染,避免产时母婴传播或并发症。
1、细菌性阴道病细菌性阴道病由阴道内菌群失衡引起,可能导致胎膜早破、早产。典型表现为灰白色稀薄分泌物伴鱼腥味。医生可能建议使用甲硝唑阴道栓或克林霉素磷酸酯阴道片,同时需避免阴道冲洗。妊娠期用药需严格遵医嘱。
2、念珠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感染常见于孕期激素变化时,表现为豆渣样白带及外阴瘙痒。克霉唑阴道片或制霉菌素阴道栓可用于治疗,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孕妇需选择棉质内裤并保持会阴干燥,避免糖分过高饮食。
3、滴虫性阴道炎滴虫感染通过性接触传播,可能引起黄绿色泡沫状分泌物。甲硝唑片是主要治疗药物,但孕晚期用药需评估风险收益比。伴侣需同步治疗,治疗期间避免无保护性行为。
4、B族链球菌筛查B族链球菌是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体,孕35-37周需常规筛查。阳性孕妇分娩时需静脉注射青霉素类抗生素预防感染。日常无须特殊处理,但需告知接产医生筛查结果。
5、其他病原体检测衣原体、淋球菌等性传播病原体也可能通过白带检查发现。阿奇霉素分散片或头孢曲松钠可用于治疗,但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孕期感染可能增加早产风险,需加强产前随访。
孕晚期白带异常可能无明显症状,但潜在感染会影响分娩结局。建议孕妇按规范完成产前检查,发现分泌物颜色、气味或性状改变时及时就诊。日常注意会阴清洁但避免过度冲洗,选择透气棉质内裤并单独清洗。分娩前确诊感染者应配合医生进行预防性治疗,降低新生儿感染风险。合理补充益生菌可能有助于维持阴道微生态平衡。
双胎妊娠36周被视为足月主要与胎儿发育成熟度及妊娠并发症风险相关。双胎妊娠的足月定义早于单胎,影响因素包括胎盘功能储备、胎儿生长受限概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等。
双胎妊娠的胎盘在孕晚期可能出现功能下降,36周后胎盘对两个胎儿的营养供给效率降低,胎儿继续留在宫内的生长收益有限。随着孕周增加,双胎妊娠发生子痫前期的概率显著上升,尤其是单绒毛膜双胎更易出现胎盘灌注不足。双胎子宫过度膨胀会导致胎膜早破风险增加,36周后自然临产概率明显升高,此时终止妊娠可降低紧急剖宫产率。
单绒毛膜双胎在36周后出现双胎输血综合征恶化的风险增加,选择性终止妊娠有助于改善围产儿结局。部分双胎妊娠合并妊娠期糖尿病时,孕晚期易发生胎儿窘迫,36周分娩可减少死胎风险。对于存在羊水过多或胎儿结构异常的双胎,继续妊娠可能加重母体心肺负担。
双胎孕妇应定期进行胎心监护和超声检查,监测胎儿生长曲线及羊水指数。建议从32周起每周产检,出现宫缩频繁、阴道流血或胎动减少需立即就医。分娩方式需结合胎位、母体状况综合评估,产后需加强贫血筛查和血压监测。合理补充铁剂和优质蛋白,控制体重增长在合理范围,避免长时间卧床增加血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