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病理变化包括黏膜缺损、炎性反应及修复过程。典型病理改变有溃疡边缘黏膜充血水肿、基底肉芽组织形成、纤维瘢痕修复等特征。
1、黏膜缺损消化性溃疡最核心的病理改变是黏膜层至黏膜下层的组织缺损。胃溃疡多位于胃小弯近幽门处,十二指肠溃疡则常见于球部前壁。溃疡直径通常小于2厘米,边缘整齐如刀切,底部洁净覆盖炎性渗出物。缺损深度可穿透肌层甚至浆膜层,严重者可并发穿孔。显微镜下可见溃疡边缘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周围腺体结构破坏。
2、炎性反应溃疡局部存在急性或慢性炎性浸润,主要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聚集。活动期溃疡基底可见四层结构:表层炎性渗出物、其下坏死组织、肉芽组织层及最深层纤维瘢痕。幽门螺杆菌感染时,黏膜固有层可见大量淋巴滤泡形成,胃窦部炎症程度与溃疡活动性相关。
3、血管改变溃疡底部血管常发生增殖性动脉内膜炎,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这种改变虽可防止出血,但会导致局部缺血影响愈合。部分病例可见血管侵蚀破裂,引发呕血或黑便。慢性溃疡周围黏膜血管网迂曲扩张,内镜下表现为充血性红晕。
4、修复过程肉芽组织增生是溃疡修复的关键环节,由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随着胶原沉积,瘢痕组织逐渐取代肉芽组织,黏膜肌层断裂处形成永久性纤维性粘连。过度修复可导致胃变形,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后形成的假性憩室或幽门梗阻。
5、特殊类型应激性溃疡表现为多发性浅表糜烂,病理改变以黏膜表层凝固性坏死为主。卓-艾综合征所致溃疡常呈巨大不规则形,胃底腺区可见壁细胞增生。老年患者幽门前区溃疡易发生肠上皮化生,部分病例可见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
消化性溃疡患者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限酒,规律进食。建议选择易消化的优质蛋白如鱼肉、蛋清,适量补充维生素A和锌以促进黏膜修复。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应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使用奥美拉唑肠溶片、胶体果胶铋胶囊等药物期间定期复查胃镜。若出现剧烈腹痛伴板状腹、呕鲜血或咖啡样物等急症表现,须立即就医。
休克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有微循环障碍、细胞代谢异常、炎症反应失控、凝血功能紊乱以及器官功能障碍等。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所导致的以微循环障碍为特征的病理过程,可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1、微循环障碍休克早期因代偿性血管收缩导致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痉挛,造成组织缺血缺氧。随着病情进展,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进一步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临床可见皮肤苍白、尿量减少等表现,需通过液体复苏恢复组织灌注。
2、细胞代谢异常缺氧状态下细胞转为无氧酵解,ATP生成减少导致钠钾泵功能障碍,细胞内钠水潴留引发细胞水肿。线粒体损伤加剧能量危机,乳酸堆积造成代谢性酸中毒。此时需通过氧疗纠正缺氧,严重者需使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
3、炎症反应失控缺血再灌注时大量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释放,激活中性粒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补体系统过度活化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加重组织损伤。临床可出现发热、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需早期使用乌司他丁等抗炎药物干预。
4、凝血功能紊乱血管内皮损伤暴露组织因子,启动凝血级联反应形成微血栓。同时纤溶系统受抑制,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表现为皮肤瘀斑、多部位出血,需监测D-二聚体,必要时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抗凝治疗。
5、器官功能障碍持续低灌注导致肾小管坏死、肺泡水肿、心肌抑制等损害。肠道屏障功能破坏引发菌群移位,加重全身炎症。临床可见少尿、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需根据器官支持需求选择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机械通气等措施。
休克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禁食。密切监测心率、血压、尿量等生命体征,记录24小时出入量。转运时应避免剧烈搬动,维持静脉通路畅通。恢复期逐步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可适量食用鱼肉、鸡蛋等优质蛋白促进组织修复,但需限制高脂饮食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康复训练,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及凝血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