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胰岛素通常用于治疗糖尿病,尤其是1型糖尿病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是一种调节血糖的激素,当身体无法正常分泌或利用胰岛素时,需要通过注射来维持血糖平衡。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β细胞被破坏,几乎完全依赖外源性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在病情进展或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时,也可能需要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注射可以帮助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
1、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被自身免疫系统破坏,无法分泌胰岛素。这类患者必须通过注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通常采用基础胰岛素和餐时胰岛素结合的方式,如甘精胰岛素每日一次,10-20单位和门冬胰岛素餐前注射,剂量根据饮食调整。
2、2型糖尿病进展:2型糖尿病患者在病程晚期,胰岛功能逐渐衰退,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此时需要补充胰岛素,如预混胰岛素如诺和灵30R,每日两次,剂量根据血糖水平调整或长效胰岛素如地特胰岛素,每日一次,10-20单位。
3、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间,部分孕妇会出现血糖升高,口服降糖药可能对胎儿有影响。此时需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如人胰岛素如诺和灵R,餐前注射,剂量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以确保母婴安全。
4、急性高血糖:糖尿病患者在感染、手术或应激状态下,可能出现急性高血糖,甚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此时需紧急注射短效胰岛素如赖脯胰岛素,每小时监测血糖,调整剂量,以迅速降低血糖,纠正代谢紊乱。
5、其他特殊情况:某些疾病或药物可能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抵抗,如胰腺炎、糖皮质激素治疗等。在这些情况下,注射胰岛素是必要的治疗手段,如使用长效胰岛素如德谷胰岛素,每日一次,10-20单位或短效胰岛素如谷赖胰岛素,餐前注射,剂量根据血糖调整。
胰岛素注射治疗需结合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以达到最佳血糖管理效果。建议患者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如增加蔬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的摄入,减少精制糖和饱和脂肪的摄入。同时,适量运动如步行、游泳或瑜伽,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控制。定期监测血糖,调整胰岛素剂量,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性化治疗,是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
住院使用胰岛素泵通常需要3-7天,具体时间与血糖控制效果、并发症风险、患者操作熟练度、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及个体代谢差异有关。
1、血糖控制效果:
胰岛素泵治疗初期需频繁监测血糖,医生根据动态数据调整基础率与餐前剂量。若血糖波动大或存在夜间低血糖,需延长住院观察期至血糖曲线稳定。
2、并发症风险:
合并酮症酸中毒或严重感染的患者,需先处理急性并发症再启动泵治疗。高龄或伴有心肾功能不全者,胰岛素剂量调整需更谨慎,住院时间可能延长。
3、操作熟练度:
患者需掌握泵体操作、导管更换、报警处理等技能。对于视力障碍或学习能力较差者,需增加1-2天培训时间,确保出院后能独立应对突发情况。
4、基础疾病影响:
伴有甲状腺功能异常或皮质醇增多症等内分泌疾病,会干扰胰岛素敏感性。这类患者需同步治疗原发病,住院周期比单纯糖尿病患者增加2-3天。
5、个体代谢差异:
胰岛素抵抗程度不同导致剂量调整周期差异。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因生长激素波动,剂量调整频率高于成人,平均需多住院1天。
住院期间建议记录每餐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与运动量,护士会指导如何根据活动强度临时调整基础率。出院前需完成连续24小时血糖达标测试,并掌握低血糖应急处理措施。日常需轮换注射部位避免脂肪增生,每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评估长期控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