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药物过量中毒可通过立即催吐、就医洗胃、使用解毒剂、血液净化、对症支持等方式治疗。儿童药物过量中毒通常由误服药物、家长用药错误、药物存放不当、儿童好奇心驱使、药物剂量计算错误等原因引起。
1、立即催吐发现儿童药物过量后,若摄入时间在1小时内且意识清醒,可立即用手指刺激舌根催吐。催吐适用于误服普通药物的情况,但强酸强碱、腐蚀性药物或昏迷患儿禁止催吐。催吐后需保留呕吐物供医生查验,同时记录误服药物的名称、剂量和时间。
2、就医洗胃医院会通过鼻胃管进行洗胃治疗,适用于摄入大量药物或毒性较强的情况。洗胃能清除胃内残留药物,减少毒物吸收。洗胃过程中需监测儿童生命体征,洗胃后可能需留置活性炭吸附残余毒素。对昏迷或抽搐患儿需先稳定生命体征再洗胃。
3、使用解毒剂针对特定药物中毒可使用特效解毒剂,如纳洛酮注射液用于阿片类药物过量,乙酰半胱氨酸颗粒用于对乙酰氨基酚中毒。解毒剂使用需严格把握适应症和禁忌症,部分解毒剂需根据体重精确计算剂量,必须在急诊医生指导下使用。
4、血液净化严重中毒患儿可能需要进行血液灌流或血液透析,适用于长效巴比妥类、甲醇等药物中毒。血液净化能直接清除血液中的毒素,但需要建立血管通路且存在出血风险。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电解质平衡和凝血功能。
5、对症支持根据中毒表现给予吸氧、补液、升压药等支持治疗。如苯二氮卓类药物过量可用氟马西尼注射液拮抗,三环类抗抑郁药中毒需用心电监护。对抽搐患儿可静脉注射地西泮注射液,呼吸抑制者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家长应将所有药物存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上锁容器中,使用专用喂药器准确量取剂量,避免在儿童面前服药以免模仿。日常教导儿童不能随意食用不明物品,过期药物应及时销毁。若发现儿童可能误服药物,即使无症状也需携带药物包装立即就医,切勿自行观察等待。就医时需提供误服药物的完整信息,包括药品名称、规格和可能摄入量,以便医生快速制定救治方案。
人体甲醇中毒可通过脱离污染环境、促进排泄、使用解毒剂、纠正酸中毒、血液净化等方式缓解。甲醇中毒通常由误饮含甲醇假酒、职业接触、皮肤吸收等因素引起,需根据中毒程度采取不同干预措施。
一、脱离污染环境立即远离甲醇污染源是首要措施。若为吸入性中毒,需转移至空气新鲜处并解开衣领。皮肤接触者用清水冲洗污染部位15分钟以上,避免通过皮肤持续吸收。职业暴露人员应佩戴防毒面具和防护服,环境甲醇浓度超过260毫克每立方米时需强制通风。
二、促进排泄口服中毒4小时内可考虑洗胃,使用活性炭吸附残余甲醇。静脉补液维持尿量在每小时2毫升每公斤体重,必要时使用呋塞米注射液利尿。血液中甲醇浓度超过20毫克每分升时,需配合碳酸氢钠注射液碱化尿液至PH值7.5-8,加速甲酸盐排出。
三、使用解毒剂乙醇注射液和甲吡唑注射液是临床常用解毒剂。乙醇通过竞争性抑制醇脱氢酶阻断甲醇代谢,维持血乙醇浓度在100-150毫克每分升。甲吡唑注射液可特异性抑制醇脱氢酶,负荷剂量15毫克每公斤静脉注射,后续每12小时给予10毫克每公斤维持。
四、纠正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是甲醇中毒主要致死原因,需动态监测动脉血气。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注射液纠正PH值低于7.2的酸中毒,目标维持PH值在7.35-7.45。严重酸中毒可考虑血液透析,同时补充电解质平衡紊乱。
五、血液净化血液透析适用于血甲醇浓度超过50毫克每分升或出现视觉障碍的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能有效清除甲醇和甲酸,治疗时间需持续至血甲醇浓度低于20毫克每分升。伴有急性肾损伤时需联合血液灌流技术清除毒素。
甲醇中毒后需严格禁酒至少3个月,避免加重肝脏代谢负担。恢复期应补充B族维生素尤其是叶酸片促进甲酸代谢,定期复查视力和眼底。职业接触人群建议每年进行肝功能与视野检查,家庭存放工业酒精需明确标识并上锁保管。出现头晕、视力模糊等疑似症状时,应立即携带可疑接触物就医说明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