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厚引起崩漏可能与内分泌失调、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崩漏是中医对异常子宫出血的统称,西医称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或器质性疾病导致的出血。
1、内分泌失调长期精神压力或过度节食可能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雌激素持续刺激子宫内膜增厚但不脱落。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量时多时少。可遵医嘱使用黄体酮胶囊、地屈孕酮片等孕激素药物调节周期,配合益母草颗粒改善血流。
2、子宫内膜息肉雌激素水平过高可能诱发子宫内膜局部过度生长形成息肉,导致非经期出血或经期延长。超声检查可见宫腔内高回声团块。建议行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术后可短期服用屈螺酮炔雌醇片预防复发。
3、子宫肌瘤肌壁间肌瘤向宫腔突出时会使子宫内膜面积增大,伴随月经量增多、血块增多等症状。直径超过5厘米的肌瘤需考虑腹腔镜肌瘤剔除术,较小肌瘤可使用米非司酮片缩小子宫体积。
4、子宫内膜增生无排卵性功血导致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刺激,可能出现单纯型或复杂型增生。诊刮病理检查可确诊,伴有非典型增生者需使用醋酸甲羟孕酮片转化内膜,必要时行子宫内膜切除术。
5、子宫内膜癌绝经后妇女出现阴道流血伴子宫内膜增厚需警惕,癌变内膜可能呈现不均匀增厚或占位性病变。确诊需依靠分段诊刮病理,早期患者可行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晚期需配合紫杉醇注射液化疗。
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加重内分泌紊乱。出血期间禁食辛辣刺激食物,适量补充动物肝脏、菠菜等含铁食物。建议每3-6个月复查超声监测内膜变化,围绝经期女性出现异常出血应及时就诊排除恶性病变。中医调理可选用归脾丸配合艾灸关元穴,但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崩漏的中医治疗方法主要有健脾益气、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补肾固冲、疏肝解郁等。崩漏是指女性非经期阴道大量出血或经期出血量多、持续时间长的病症,中医认为与脾虚、血热、血瘀、肾虚、肝郁等因素有关。
1、健脾益气脾虚不统血是崩漏的常见病因,表现为出血色淡、质稀,伴有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治疗以补脾益气为主,常用方剂如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归脾汤由黄芪、白术、茯苓等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的功效。补中益气汤则侧重补益中气,适用于气虚下陷型崩漏。日常可适当食用山药、红枣等健脾食物。
2、清热凉血血热妄行导致的崩漏多见出血色鲜红或深红、质稠,伴有口干舌燥、心烦易怒等症状。治疗需清热凉血止血,常用方剂如清热固经汤、两地汤等。清热固经汤以黄芩、生地为主药,配合白芍、阿胶等药物,能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两地汤则侧重滋阴清热,适用于阴虚血热型崩漏。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3、活血化瘀瘀血内阻引起的崩漏表现为出血色暗紫、有血块,伴有小腹疼痛拒按等症状。治疗需活血化瘀止血,常用方剂如失笑散、桃红四物汤等。失笑散由五灵脂、蒲黄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止血的功效。桃红四物汤则在四物汤基础上加入桃仁、红花,增强活血化瘀作用。此类患者应避免寒凉生冷食物。
4、补肾固冲肾虚不固导致的崩漏多见出血量多、色淡质稀,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治疗需补肾固冲止血,常用方剂如左归丸、固冲汤等。左归丸以熟地、山茱萸为主药,配合枸杞、菟丝子等药物,能滋阴补肾、固冲止血。固冲汤则侧重补肾益气,适用于肾气不固型崩漏。日常可适当食用黑芝麻、核桃等补肾食物。
5、疏肝解郁肝郁气滞引起的崩漏表现为出血量时多时少、色暗红,伴有胸胁胀痛、情绪波动大等症状。治疗需疏肝解郁止血,常用方剂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逍遥散由柴胡、当归、白芍等药物组成,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的功效。柴胡疏肝散则侧重疏肝理气,适用于肝气郁结型崩漏。患者应保持情绪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崩漏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饮食宜清淡营养,可适当食用乌骨鸡、桂圆等补血食物,避免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会阴部清洁,勤换卫生巾,预防感染。同时应调节情绪,避免紧张焦虑。若出血量大或持续时间长,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配合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崩漏需辨证施治,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用药,不可自行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