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的诊断标准
发布于 2012/05/18 10:30
发布于 2012/05/18 10:30
1986年首届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修订血小板减少诊断标准如下:
1.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
2.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3.脾脏不增大或仅轻度增大。
4.以下5点中应具备任何一点:强的松治疗有效;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切脾治疗有效;相关血小板抗体增多;相关血清补体PAC3增多。
诊断重点
出血症状发病前的1-3周内,患者大多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经历,并且多数患者的皮肤、粘膜等处会出现不高于皮肤表层的瘀点、瘀斑或血肿。这种症状可发生在患者的任何部位,但以下肢居多。患者鼻衄、齿衄最常见,呕血、黑粪也有发生,偶有血尿。
临床表现在临床上,血小板减少可分为急性型与慢性型。急性型多发于儿童,患儿在起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病程通常在6个月以内,预后较成人良好;慢性型多见于成人,通常病前无明显的病毒感染经历,病程可迁延数月甚至数年,患者
出血症状较轻,但容易反复发作。
血常规检查患者在化验血小板计数时,会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通常血小板计数小于50X109/L时,便会出现自发性的出血,患者较常人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检查相关血小板抗体(PAlgG、PAIgM)及相关血清补体(PAC3)升高。束臂试验阳性
上一篇 : 有哪些最佳的血小板减少的诊断方法
下一篇 : 孕妇血小板减少的诊断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