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型的鉴别

发布于 2012/08/09 13:47

血小板减少严重时,可引发一系列出血症状,如鼻出血、口腔黏膜出血胃肠道出血,月经量多等,皮肤上还会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医学上称之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本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二者具体鉴别情况如下:

1、患者年龄、性别

急性型好发于2~6岁的儿童,男女发病率无区别;慢性型以20~40岁的女多见,男女比例为1:3。

2、起病及诱因

急性型患者1~3周前常有感染病史,起病急,常伴有

畏寒发热;慢性型无以上情况。

3、临床表现及血液检查

急性型患者黏膜及内脏出血出血严重;血小板计数小于20×109/L;以幼稚型巨核细胞增多为主。慢性型患者多表现为皮肤瘀斑或瘀点,血小板常在(30~80)×109/L,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增多,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多。

4、血小板存活时间及病程

急性型血小板存活时间为1~6小时,病程约为2~6周,80%可自行缓解;慢性型血小板可存活1~3天,常反复发作,迁延日久,未见自行缓解。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