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破坏增加导致血小板减少

发布于 2012/09/17 16:06

血小板破坏增加是导致血小板减少最常见的原因。根据机制的不同又可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种。

免疫性破坏

免疫机制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常见的原因有三:

1.自身抗体,如急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并发者。

2.同种抗体,如输血后紫癜、新生儿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妊娠母亲患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药物相关性抗体,即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非免疫性破坏

非免疫性破坏主要由消耗增加引起。弥散性

血管内凝血时大量血小板被消耗,引起血小板减少。在病毒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大剂量化疗以及血管炎症等致病因素作用下,血管会出现显着的内皮细胞损伤,尽管凝血途径并未被充分激活,但血小板的使用率与消耗却已明显增加,导致孤立性血小板耗竭,这被称为血小板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此外以非免疫性血小板消耗、血小板栓子形成以及器官损伤为特征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也是临床可见到的疾病。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