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乙肝抗病毒治疗关键点E抗原血清学转换

发布于 2012/11/06 16:32

“台湾学者进行了一项对30至65岁男乙肝患者的前瞻性随访研究,平均随访时间在8.5年,结果发现大三阳患者发生肝癌的几率要比小三阳患者大6至7倍。”台湾大学医院肝炎研究中心高嘉宏教授第13届亚太临床微生物暨感染病会议介绍到,实现由“大三阳”(E抗原阳性)转变为“小三阳”(E抗原阴性,E抗体阳性),专业术语叫E抗原血清学转换,这是慢乙肝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临床节点。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部分患者可以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

“大三阳”和“小三阳”是患者对慢乙肝感染状态的两种俗称。常规的乙肝检测中有五项乙肝标志物检测,即俗称的“乙肝两对半”。是给5项检测指标排了队,它们依次是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E抗原阳性,俗称“大三阳”,E抗原阴性,E抗体阳性,俗称“小三阳”。

明确了慢乙肝治疗关键点,在药物的甄选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上便“有据可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窦晓光教授介绍到,目前临床上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乙肝患者中有八成使用核苷类似物药物。

经抗病毒治疗由“大三阳”转“小三阳”的患者,预示着肝硬化、肝癌的风险的会显著降低,预后大大改善,同时在医生指导下,规律治疗,就有希望实现停药。就规范随访方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贵强教授强调,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规律性的随访有时候甚至要比选择一种正确的药物作用还要重要。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