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男子研发助行器 圆了行走梦

发布于 2012/12/07 11:35

上世纪中后期,由于医疗卫生条件有限,有一种可怕的疾病折磨了数以千计的儿童,它就是脊髓灰质炎,又名小儿麻痹症。患上这种病的孩子,将终身瘫痪,双腿不能直立行走,如若戴上假肢,则必须要锯掉腿脚,所以,行走成了儿麻患者一生中最大的梦想。长春有一位小儿麻痹患者(简称:儿麻患者)董长利,他用了23年时间潜心研究,终于圆了儿麻患者的行走梦。

离奇患病落下终身残疾

他叫董长利,今年53岁,居住在长春市绿园区。年过半百的他非常健谈,也很乐观,走起路来步伐显得稍慢了一些,如果不是他挽起的裤脚,暴露出双下肢佩戴的助行器,人们很难发现,他是一名儿麻患者。

董长利双下肢分别佩戴着一副金属框架,它会根据需要变直或弯曲,行动虽然缓慢,但很自如,但如果董长利脱下这对金属框架,他将无法站立,更别说行走。

说起自己瘫痪的双腿,董长利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记得3岁那年,一场大病之后,他的行走能力完全丧失。在他的记忆里,童年都是在医院度过的,而他的行走完全颠覆了用脚走的概念,全是用爬行来替代。

23年更新12代助行器

董长利根据自己患病的经验和儿麻患者对“髋、膝、踝”三关节行走的要求,发明出来一种不用佩戴假肢的金属支架助行器。

董长利利用“三点力”的作用,通过下肢助行器增加增高垫,补偿肢体短缩,来保持肢体两侧的平衡;又使双脚同时负重,且受力均匀,消除行走的障碍;经过短时间的适应性训练,可以达到长时间、远距离行走,经过锻炼使萎缩的肌肉不再萎缩。

1989年,董长利研发的第一代助行器是用竹板制成的,把两根竹板牢牢地固定在腿上,借助竹板的力量站起来、行走,但因为竹板不能弯曲,所以双腿不能回弯。于是,董长利将助行器做了第二代改良,材质用的是有机玻璃。但由于有机玻璃不够结实,膝关节处零件经常旋转摩擦损坏严重,董长利再次更换了助行器的材质。第三代助行器,董长利用铁做材料,而后,市场上出现的金属材质种类越来越多,董长利先后更换了12代。

在董长利的工作室墙上,挂满了他23年来,研发的12代助行器,满墙的助行器都是他的心血。董长利说,如果市场上出现一种新型的材质,他还会将助行器更新换代。

圆儿麻患者一个行走梦

董长利发明的下肢助行器,在2006年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下发的“儿麻下肢助行器”专利书。

董长利有一个最大的梦想,他说:“我深知残疾人的内心痛苦,所以我要更加坚强,用我的力量,为更多的残疾人造福,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圆了那个这辈子想也想不到的行走梦。”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