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病机

发布于 2013/01/10 14:38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获得性代谢应激性肝损伤。本病名未曾见于中医古籍,结合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痰浊”、“湿阻”、“胁痛”、“积聚”、“臌胀”、“黄疸”等范畴。

中医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位在肝,与脾、胃、肾关系密切,发病原因主要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内结、瘀血阻滞,形成湿、痰、瘀互结,痹阻于肝脏脉络而成。疾病日久,则肝失调养,肾精亏耗而致肝肾不足;其发病机理为本虚标实,肝脾

肾虚为本,湿热、痰浊、瘀血为标,具体包括:

肝脾肾功能失调为本:包括肝气郁结,痰浊内生;脾失健运,痰瘀互结;肾气亏虚,清浊不分等。

痰湿瘀血为标:脾失健运,或肝失疏泄,或肾气亏虚,均可导致水谷精微输布失常,转化为痰、湿、浊、脂堆积在体内。同时,由于津血同源,痰湿、瘀血分别为津液和血液的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可相互转化,或表现为痰瘀互结,生成新的病因,从而导致疾病的演绎和转变。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