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发布于 2013/02/11 14:43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退行性病变疾病中常见的一类疾患,该病以椎间盘退变为病理基础,通过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引起相邻椎节椎体后缘骨赘的形成,对脊髓及其附属结构,血管产生压迫,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颈椎疾患之一。

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对该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对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研究

对于颈椎退行变的研究证实,颈椎间盘退变是人体发育、成熟、衰老过程中的必然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及以这一变化为基础而继发的颈椎本身结构的退变,归根到底表现在生物力学功能上的改变。研究还表明,

颈椎间盘退变与炎性介质也有明显相关关系,退变椎体周边关节软骨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肌生化角度表明这些部位可形成骨赘,即骨质增生

颈椎退变为脊髓型颈椎病致病因素

国内外许多研究结果已证实,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发育性椎管狭窄属于颈椎退变,它仅仅是引起颈椎病的静态性致病因素。学者研究认为,造成脊髓型颈椎病的机械因素分为静态性和动态性两种。后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轻微的创伤和超过生理限度的运动等都可促使发病或加重病情。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分析颈椎的节段运动规律和特点。这一技术的开展很可能将促进脊髓型颈椎病的动态致病因素的深入研究。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