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核细胞生成障碍所致的血小板减少

发布于 2013/06/17 11:04

巨核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产生血小板。巨核细胞生成是一个复杂的细胞增生和分化过程,受多种因素调控。凡影响巨核细胞生成的因素均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可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物理、化学因素造成的骨髓损伤

如电离辐射、烷化剂、抗代谢和细胞毒药物,以及抗生素类(氯霉素、磺胺药)、解热镇痛药(保泰松、消炎痛痼)、抗甲状腺药(他巴唑、甲亢平)、抗糖尿病药(氯磺丙脲)、抗癫痫药(苯妥英钠)、苯及无机砷等,此类药物干扰DNA的合成,抑制细胞丝状分裂,表现为骨髓增生低下和全血细胞减少。另有一些药物,如氯噻嗪类、雌激素、甲磺丁脲等可选择性抑制巨核细胞,使血小板生成减少。

2.骨髓浸润性病变

骨髓转移癌、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恶性

淋巴癌、骨髓纤维化、组织细胞增多症等疾病,常出现程度不等的血小板减少。其发病机制与疾病浸润至骨髓,破坏了造血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有关。血小板减少的程度与骨髓被浸润的范围有关。当以上疾病波及骨髓范围较广时,往往有血小板显著减少。对于此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一方面努力治疗原发病;另一方面应加强支持治疗,必要时给予血小板输注。另外,1L-11、TPO也试用于治疗此种情况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3.病原微生物

如病毒性肝炎、登革热、艾滋病及败血症等,病原体可盲接抑制骨髓造血使巨核细胞生成减少。

4.造血干细胞病变

再生障碍性贫血

、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Fanconi综合征等。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