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诊断工具有哪些

发布于 2017/03/01 14:55

现在越来越多的儿童或者青少年不幸患上了骨肉瘤,骨肉瘤对儿童或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为此针对骨肉瘤这种恶性的肿瘤疾病医学上也做了很多研究,为了能更准确地诊断患者的病情并进行科学的对症治疗,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下常用的骨肉瘤诊断工具有哪些?

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原发骨恶性肿瘤,首发症状多为疼痛及肿胀,开始时常呈间歇性隐痛,迅速转为持续性剧痛,尤以夜间为甚。局部扪诊压痛明显,表面皮肤发热变红,伴有静脉怒张。最常见的转移方式是血行转移至肺脏。目前骨肉瘤的治疗方案为术前化疗-手术-术后化疗,在治疗前我们需要借助以下诊断工具检查进行确诊。

1、X线平片

X线平片是病变的初步筛选手段,表现主要为骨髓腔内不规则骨破坏和骨增生,骨皮质破坏,不同形式的骨膜增生及骨膜新生骨的再破坏,软组织肿块和其中的肿瘤骨形成等。诊断主要依据是瘤骨,一般表现为云絮状、针状和斑块状致密影,这些瘤骨都是不成熟的骨组织,由肿瘤直接成骨,内无正常骨小梁。大部分骨肉瘤凭平片即能作出定性诊断,局限是对微小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显示不满意。根据上述X线表现出现的多少与阶段不同,骨肉瘤大致可分为成骨型、溶骨型和混合型,以混合型多见。成骨型骨肉瘤以瘤骨形成为主,为均匀骨化影,呈斑片状,范围较广,明显时可呈大片致密影称象牙质变。骨膜增生较明显。溶骨型骨肉瘤以骨质破坏为主,很少或没有骨质生成。破坏多偏于一侧,呈不规则斑片状或大片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不清。骨膜增生易被肿瘤破坏,而于边缘部分残留,形成骨膜三角。广泛性溶骨性破坏,易引起病理性骨折。混合型骨肉瘤的成骨与溶骨的程度大致相同。于溶骨性破坏区和软组织肿块中可见较多的瘤骨,密度不均匀,形态不一。

2、CT检查

CT检查主要用于发现平片检查中可疑的

骨质破坏和瘤骨,对平片起重要补充作用。骨肉瘤的骨破坏以溶骨性为主,CT表现为松质骨的斑片状缺损,骨皮质内表面的侵蚀或骨皮质全层的虫蚀状、斑片状破坏甚至大片的缺损。骨质增生表现为松质骨内不规则斑片状高密度影和骨皮质增厚。软组织肿块常偏于病骨一侧或围绕病骨生长,其边缘大多模糊,与周围正常的肌肉、神经和血管分界不清,其内常见大小不等的坏死囊变区。CT发现瘤骨较平片敏感,瘤骨分布在骨破坏区和软组织肿块内,形态与平片所见相似,密度差别较大。CT可很好地显示肿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还能较好地显示肿瘤在髓腔的蔓延范围,表现为低密度含脂肪的骨髓为软组织密度的肿瘤所取代。增强扫描肿瘤的实质部分(非骨化的部分)可有较明显的强化,使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区分变得较为清楚。

3、MRI

MRI是骨肉瘤分期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也常作为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的主要手段。在骨髓受肿瘤浸润时,即使很轻微也能表现出异常信号。MRI可清楚显示肿瘤与周围正常结构如肌肉、血管、神经等的关系,以及肿瘤在髓腔内及向骨骺和关节腔的蔓延情况,在显示骨皮质肿瘤浸润方面较平片、CT敏感,在骨皮质肿瘤浸润而形态保持时,平片、CT可能为阴性,而MRI则能发现异常。但MRI显示细小、淡薄骨化或钙化的能力远不及CT,单凭信号改变难与别的恶性肿瘤相鉴别,可能对骨肉瘤的定性诊断有一定困难。

骨肉瘤有明确的好发年龄和侵犯部位,影像学表现亦具有特征性。表现典型的骨肉瘤X线平片即可确诊,但无法判断骨髓受侵程度,更不能检出骨髓内的跳跃性子灶,对准确判定软组织受侵范围亦有较大的限制。因此在X线平片的基础上宜进一步作MRI检查,为治疗提供更为直接和准确的信息。骨肉瘤的最后诊断一定要结合病理、影像、临床综合诊断,三者缺一不可。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