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田痣的简单介绍

发布于 2017/04/05 17:15

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有一部分人并没有见过太田痣,只是通过口耳相传听说过。因为,作为普通人来讲,由于接触的人群有限,不可能知道世上的所有疾病,没见过太田痣也并不奇怪。那么今天,我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太田痣。

太田痣又称上腭部褐青色痣,是1938年日本太田正雄首先报道,波及巩膜及受三叉神经支配的面部皮肤的蓝褐色斑状损害。

太田痣的病因是由于胚胎发育的时候,黑素细胞于11周左右从神经嵴向表皮移行的过程中,部分黑色素细胞掉队,停留在真皮导致的,有一定的遗传因素。

主要的症状表现是:

1、根据色素的颜色、分布及累及等特点,可以作出此病的诊断。但需与蒙古斑、蓝痣等鉴别。蒙古斑出生即有,能自然消退。且不波及到眼和粘膜。组织象中真皮内黑素细胞数量较少,位置较深。蓝痣为蓝黑色的丘疹或小

结节,好发于手足背及面部、臀部,组织象中黑色素细胞聚集成团。

2、太田痣皮损一般为淡青色、灰蓝色、褐青色至蓝黑色或褐黄色的斑片或斑点,斑片中央色深,边缘渐变淡,偶尔色素斑的某些区域可隆起甚至发生粟粒到绿豆大小的小结节。斑点呈群集状分布,疏密不一,或中央为斑片,边缘为斑点。

3、太田痣的颜色可有一定的变化,如夏季颜色较深,冬季较浅,情绪对颜色也有影响。皮损的颜色因日晒、劳累、月经期、妊娠而加重。有的青春期变深扩大。

根据组织学特点分为:浅在型(色素细胞位于真皮浅层,临床多呈褐色)、深在型(色素细胞位于真皮深层,多呈青紫色)、弥漫型(色素细胞位于真皮全层,多呈紫青色),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