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田痣的基本情况

发布于 2017/04/05 17:19

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对于疾病的认识只限于疾病的表面,也就是疾病的症状表现,至于说,为什么会患病,以及疾病的预防措施等等就不得而知了。太田痣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有一定的遗传性。下面,我们一起来谈一谈太田痣的基本情况。

太田痣的发病高峰有2个:婴儿期和青春期,这可能和垂体激素水平的波动有关。

太田痣好发于有色人种,如东方人及黑人。皮损为淡青色、灰蓝色、褐青色至蓝黑色或褐黄色的斑片或斑点,斑片中央色深,边缘渐变淡,偶尔色素斑的某些区域可隆起甚至发生粟粒到绿豆大小的小结节。斑点呈群集状分布,疏密不一,或中央为斑片,边缘为斑点。皮损的颜色因日晒、劳累、月经期、妊娠而加重。有的青春期变深扩大。

本病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眶周、颞、前额、颧部和鼻翼,即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二支分布的区域;单侧分布,偶为双侧性,约2/3的患者同侧巩膜出现蓝染,结膜、角膜、虹膜、眼底、视神经乳头、视神经、眼球后脂肪及眶周骨膜也可累及。

1.轻型

(1)轻眼眶型:淡褐色斑,仅限于上下眼睑。

(2)轻颧骨型:淡褐色斑,仅限于颧骨部。

2.中型深蓝色至紫褐色,分布于眼睑、颧骨及鼻根部。

3.重型深蓝色至褐色,分布于三叉神经的第一、二支支配区。

4.双侧型约占百分之五。

两侧性分布的分为:对称型(又分中央型、边缘型)、非对称型。

根据颜色分为:褐色型、青色型。

根据组织学特点分为:浅在型(色素细胞位于真皮浅层,临床多呈褐色)、深在型(色素细胞位于真皮深层,多呈青紫色)、弥漫型(色素细胞位于真皮全层,多呈紫青色),

根据年龄分为:早发型(出生后数年内)、迟发型(青春期以后)。

太田痣可合并持久性蒙古斑,并发伊藤痣、蓝痣和血管瘤,亦有报道前房角因色素增生受阻而导致青光眼,合并神经耳聋、眼球后退综合征,同侧先天性白内障和上肢萎缩。太田痣终生不消退,无自觉症状。恶变的机会极少,文献上曾报道本病合并有虹膜、脉络膜恶性黑素瘤、恶性蓝痣。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