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病因解读
发布于 2015/11/24 15:19
发布于 2015/11/24 15:19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
引起脑性瘫痪小儿脑性瘫痪的原因很多,但找不到原因者可能达1/3以上。有时一些病例也可能存在多种因素。那么小儿脑性瘫痪病因究竟有哪些呢?
产前因素最常见,包括遗传和染色体疾病、先天性感染、脑发育畸形或发育不良、胎儿脑缺血缺氧致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基底节受损等。围产因素指发生在分娩开始到生后一周内的脑损伤,包括脑水肿、新生儿休克、脑内出血、败血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缺血缺氧性脑病等。
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虽然不是脑瘫的直接原因,但它们是脑瘫的重要的高危因素。母亲宫内炎症或绒毛膜羊膜炎,作为一项潜在的危险因素已经越来越被引起重视。
病理改变与病因及发育中的脑对各种致病因素的易损伤性有关。妊娠早期致病因素主要引起神经元增殖和移行异常,可发生无脑回、巨脑回、多小脑回、脑裂畸形及神经元异位。
在早产儿中最常见的病理改变是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和脑室周围出血性梗塞。足月儿中的病理类型复杂多样,常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有关。大理石状态则是在基底节和丘脑中出现神经元丢失和神经胶质增生,并伴有髓鞘化增加,从而呈现出大理石样纹理,是
脑细胞渗透修复后能把神经元补充缺损神经元,并促进小儿脑组织中的神经细胞分化发挥功能,恢复脑神经的正常生长发育,改善大脑的认知功能障碍,为脑瘫患者儿进一步康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并且年龄越小,再构成代偿能力越强,治疗的可能性就越大,是目前公认最好的脑瘫治疗方法。
上一篇 : 七种新生儿脑性瘫痪病因解析
下一篇 : 儿童脑性瘫痪病因四点详解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