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导管未闭有哪些防治方法

发布于 2017/09/18 15:36 复禾健康

动脉导管未闭的有哪些防治方法?小儿动脉导管未闭,这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会构成严重的伤害,所以作为家长是特别担心的,因此很多家长,为了能尽快让孩子治疗康复,就想具体了解一下动脉导管未闭的有哪些防治方法。

治疗

1.早产儿对于早产儿,早期就需限制液体和钠盐的摄入量。对于生后体重低于1000g的早产儿,在出生10天内静脉滴注吲哚美辛(消炎痛),可有效关闭动脉导管。但有肾功能不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有出血倾向的患儿禁用,且治疗过程中需密切检测肾功能。近来使用布洛芬(异丁苯乙酸)静脉滴注促进动脉导管闭合,疗效与吲哚美辛(消炎痛)相当,且较少引起

少尿布洛芬分3次给予,首次剂量为10mg/kg,之后的24h按5mg/kg再用2次,导管闭合率可达70%。经治疗心功能不全不能纠正者,需手术结扎动脉导管。动脉导管结扎术可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实施,以避免转往手术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紧急状态。手术合并症并不多见,可有导管撕裂、膈神经麻痹、乳糜胸、误扎左肺动脉和降主动脉,故术后检查股动脉搏动十分必要。对出生体重≤1000g的早产儿,在出生当天进行预防性的动脉导管结扎,经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可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

2.足月儿和年长儿有严重左向右分流的患儿,关闭动脉导管可以纠正心力衰竭并消除最终发展成为肺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为预防感染性心内膜,即使是小的分流也建议结扎动脉导管,尤其是这种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都比较低,但单纯为消除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危险性而行动脉导管结扎术尚有争议。

3.经皮穿刺经导管动脉导管堵塞术目前,经导管介入治疗堵塞未闭的动脉导管的方法优于手术结扎。从19世纪70年代早期到80年代后期,Rashkind双伞装置被广泛使用之前,动脉导管经心导管阻塞术只是偶尔有过尝试。但Rashkind双伞由于价格昂贵,需较大的经静脉管鞘及相对较高的近10%~20%的残余分流率,目前亦已少用。据报道有少数病人尚可发生血管内溶血和左肺动脉血流紊乱。

4.手术治疗手术结扎导管临床上有0.4%~3.1%的残余分流率。使用较敏感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残余分流率可能会更高,因此,对于一些再通和管径超过7~10mm的患者需手术时,应切断动脉导管。但在大多数医疗中心,目前手术治疗仅局限应用于药物治疗失败或有治疗禁忌证的早产儿。近来,对新生儿婴儿经腋下小切口胸廓切开术已经开展,取得了广为认可的效果。

胸腔镜手术已成功应用于儿童动脉导管的关闭。手术步骤包括胸腔镜直视下放置血管夹。技术熟练的医生20min内即可完成。该新技术扩展应用于早产儿婴儿,并发症包括气胸、喉返神经损伤。经验的积累可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5.无症状动脉导管未闭随着彩色多普勒技术的应用,一些无临床症状的细小的动脉导管引起的微弱的湍流亦可被探及。据报道,因发现与动脉导管未闭血流无关的杂音而行彩超检查的儿童中,约0.5%发现有无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曾有报道示1例无症状性导管未闭患者患有动脉内膜炎,是否需常规关闭无症状性导管尚需进一步探讨。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