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质性角膜炎如何诊断

发布于 2011/05/07 11:00

基质性角膜炎如何诊断?诊断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医生要根据诊断出来的结果给患者制定一个最适合他目前病情的治疗方案,所以一旦出现错误都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危害。下面就由我院的眼科专家来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诊断基质性角膜炎的方式方法。

基质性角膜炎如何诊断:

1.梅毒性角膜性基质炎

先天性梅毒引起者,发病年龄多为5~20岁的青少年。两眼同时或先后发病,并伴有耳聋、上门牙下缘缺损、鞍鼻等特征,后二者和角膜改变构成;血清康华氏反应阳性。后天梅毒引起者少见。眼部病变一开始,即有明显的刺激症状。从角膜周边部开始发生浸润,逐渐向中央区扩展,最后在角膜中心区会合。角膜基质因浸润、水肿、呈灰白色雾状混浊,失去原有的光泽。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明显。随着角膜病变的发展,可见新生的深层血管呈毛刷状从角膜缘四周侵入角膜基质,逐渐伸向角膜中央,使角膜变成暗红色磨砂玻璃样混浊。一般两周后浸润可扩展到全部角膜,约1个月炎症达高峰;同时布满新生血管。此病总是伴有虹膜睫状体炎。恢复期,睫状充血减轻,炎症渐消退。角膜混浊的吸收,也从周边部开始;炎症消退后角膜光泽恢复正常。最终,在角膜中央区遗留下不同程度的瘢痕,影响视力;如瘢痕致密或变成扁平角膜时,可严重影响视力。角膜新生血管逐渐变细萎缩。多年后,在角膜深层留下极细的灰白色丝状影子血管,成为本病永存的特殊标志。有的病例因并发虹睫状体炎,可导致继发性青光眼。

2.结核性角膜基质炎

多单眼发病。在角膜基质中、后层发生浸润。初期靠近角膜缘,后渐向角膜中央发展。浸润性混浊多呈结节状或团块状。其数目不定,多局限于一定区域,不像梅毒性的全面蔓延。在炎症浸润的同时,出现新生血管,其分布也呈区域性,由少增多,并在结节状混浊的周围呈丝球状盘绕。病程经过缓慢,可成年累月反复加重,最后大部角膜受累。愈后留下较厚的、浓淡不一的瘢痕,视力可严重受到影响。

基质性角膜炎如何诊断?想必各位患者已经通过上述的介绍对诊断基质性角膜炎的方法有了相应的了解,希望对您在治疗基质性角膜炎时能有所帮助。专家提醒您,如发现自身患有基质性角膜炎后,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