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治疗方法大全

发布于 2017/11/27 15:37 复禾健康

近几年脑出血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大家对这个疾病的认知度也大大提高,很多人都对这个病有些了解,一些注重养生的人甚至未雨绸缪提早做好预防,避免脑出血的发生给身体造成伤害,可是针对于这个病的治疗可能了解全面的人并不多,下面让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脑出血治疗方法大全。

西医认为脑出血的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一般治疗:①保持安静,尽量避免搬动和不必要的检查,原则上就地治疗,一般认为脑出血发病后需完全卧床,环境安静,谢绝探视,避免任何活动。某些因各种不良刺激引起躁动不安者,需针对具体情况消除不良刺激,降低颅压、导尿等。可适当使用镇静剂以加强大脑的保护性抑制,减轻由出血给整个大脑带来的损伤。常用的镇静剂有地西泮(安定)、苯海拉明等,但应禁用吗啡、哌替啶(杜冷丁)等

呼吸抑制剂。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间歇吸入含氧空气。意识障碍、呼吸不畅者及早采用插管或气管切开术,保持呼吸道畅通是抢救成败的关键所在。③严密观察,加强护理:按病情轻重缓急,定时观察意识、瞳孔、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定期翻身、吸痰、清理大小便和衣褥、保持患肢的功能位置等良好的基本护理。

2、控制血压防止再出血:脑出血患者通常引起自主神经高级中枢功能紊乱,血压剧烈波动,起病后血压常维持一个较高水平,且波动很大,不利于止血,有促使再出血的危险,因此有人认为适当降低过高的血压是治疗脑出血的一个关键。急性期的降压治疗不宜过速,否则会影响脑血供,加重脑缺氧一般认为血压低于24/13.3kPa(180/100mmHg)不必急于降压,高于此值,则在降颅压的同时,慎重降压,降至21.3/13.3kPa(160/100mmHg),或恢复到病前水平即可。舒张压较低,脉压差大者,不宜用降压药。对于血压过高的病人可抬高床头30°~50°,待血压降低后再将床放平。如血压持续下降,收缩压低于12kPa(90mmHg),提示预后不良,应加用升压药。

3、脱水治疗:ICH引起的脑水肿有复杂的病理生理及生化改变过程。通过脱水药物的多种作用机制,中断或逆转水肿恶性循环的重要环节,最终使ICP降低,脑组织水肿消除,为恢复脑功能争取时间,这是治疗ICH的一项重要方法。

4、补充营养、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昏迷、重症病人可禁食1~2天,适当补充液体,鼻饲或静脉补液,但不可过多过快。每天入量不宜超过2500ml,应用脱水、利尿药时,以维持正常尿量和尿比重为宜。按生化指标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急性期不可多用高渗葡萄糖静注。以免加重脑损害。以鼻饲流质饮食保持进水量、热量和电解质平衡较为稳妥。

5、激素的应用:急性期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助于减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并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稳定细胞膜或溶酶体,减少脑脊液的生成,从而减轻脑水肿,维持血脑屏障功能完整性,减少蛋白质渗出等作用。但长期大量应用激素可引起消化道出血,降低机体免疫能力,不利于炎症控制,可能掩盖肺部炎症症状。且对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溃疡病有不利作用,故应慎用,更不可长期应用。

6、止血药的应用:目前对于脑出血急性期止血药物应用尚存争论。国内资料中未见有止血药物对脑出血有降低病死率、延长生存时间的报道。各种止血剂主要阻止实质性毛细血管出血,但对动脉破裂所致的出血无明显作用。盲目应用止血剂易诱发脑梗死或心肌梗死。一般认为,对有出血倾向或血液病者,应补足血液成分,氨基己酸属抗纤溶剂,有阻止纤维蛋白溶酶的形成作用,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也有一定解除血管痉挛的作用,故临床仍应用于治疗脑出血,通常使用1周。

7、脑保护、脑细胞营养药的应用:头部放置冰帽或双侧颈动脉放置冰袋或人工冬眠疗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病人,以降低脑的基础代谢,提高脑对缺氧的耐受力,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以达到保护脑组织的作用。

8、外科手术治疗:无论行血肿清除术或血肿抽吸术,其目的都在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压而未破坏的神经元恢复功能,对某些危重病人,不但可以挽救生命,而且可以提高生存质量。虽然脑

出血手术治疗已广泛开展,但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至今仍无统一意见,一般认为年龄不太大,生命体征平稳,心肾功能无明显障碍,血压<26.6>10ml,直径>3cm者,可考虑手术治疗;血肿20ml或有脑干受压征应紧急手术清除血肿,否则随时可能发生脑疝死亡。②壳核出血血肿>50ml,或颅内压明显增高有可能形成脑疝者。③丘脑出血血肿>10ml,病情继续恶化者。对重症原发性脑室出血或丘脑内侧出血大量破入脑室者,可行颅骨钻孔,脑室外引流加腰穿放液治疗。禁忌证:①高龄而有心脏或其他内脏疾患②血压过高未得到控制③生命体征不稳定,如深昏迷、瞳孔散大,血压、呼吸、脉搏不规则等④出血部位位于内囊深处、丘脑、脑干等。

以上就是关于脑出血治疗方法的介绍,希望大家有所了解,一旦身边有发病患者需要及时送医院进行诊治不可拖延。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