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脑膜炎的危害性有哪些

发布于 2017/12/27 15:12 复禾健康

嗜酸性脑膜炎的危害性有哪些?嗜酸性脑膜炎指脑脊液中出现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症,临床上观察发现多因进食生或未熟的螺蛳等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嗜酸性脑膜炎的危害性:

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种。常以肢体皮肤肿胀、绷紧、发硬起病,或兼有皮肤红斑及关节活动受限。病变初发部位以下肢尤以小腿下部为多见,其次为前臂、大腿,少数从股部、腰腹部或足背等处起病。病程中累及四肢者约占95%,手足部占48%,躯干部占43%,面部通常不受累及。损害特征为皮下深部组织硬肿,边缘局限或弥漫不清。患肢上举时,病损表面凹凸不平,沿浅静脉走向部位可见坑道状凹陷。患区皮肤可捏起,纹理正常,亦可伴不同程度色素沉着。

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少数患者可伴关节或肌肉酸痛、乏力、低热等。病变累及关节附近时可致关节挛缩和功能障碍。有报道本病不仅累及筋膜肌腱、肌肉、尚可累及肺、食管、肝、脾、甲状腺和骨髓,发生胸腔积液,肺功能检查有显示阻塞为主的混合性通气障碍心包积液、多关节滑膜炎、蛋白尿等,但未发现有报道本病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肌筋膜出现病理性改变后,可引起各种临床症状,患者有时会发现睡觉时经常半身受压而变得麻木、酸胀疼痛,触诊时发现病变部位有条索样改变,压痛明显,肌肉发紧(紧张)或无力,肌肉痉摩,阴雨气候症状加重等。

嗜酸性筋膜炎是主要以筋膜发生弥漫性肿胀、硬化为临床特征的疾病,故有人主张采用“硬化性筋膜炎”一名,本病在临床上较少见。

嗜酸性脑膜炎以外周血及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特征,病原学检查发现管圆线虫,驱虫治疗效果好,但常规疗程易复发。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延长驱虫治疗疗程可有效防止复发。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