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儿童脑瘫的治疗误区
发布于 2016/02/22 10:09
发布于 2016/02/22 10:09
脑性瘫痪是一种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神经系统伤残疾患,它的患病率在发达国家为1.5‰~5‰。我国曾经进行过的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0~6岁儿童脑性瘫痪的患病率为1.2‰~2.7‰。以此推算,全国脑瘫儿童约有31万。而且统计资料还显示:儿童脑性瘫痪患病人数平均每年正在以4.6万人的速度递增。脑性瘫痪给儿童、家庭、社会都带来了经济上、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负担。因此,如何对脑瘫儿童进行康复,使他们早日获得生活自理、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医务工作者和患儿家长面临的巨大挑战。
脑性瘫痪本身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疾病,它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胎儿脑组织在发育中所受到的损伤。这种损伤是非进行性的,但会永久存在,伴随终身。脑性瘫痪的表现是,小儿发育过程中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同时可伴有视听感觉、行为、智力的异常。但临床实践证明,由于儿童未成熟脑组织的可塑性,随着他们神经系统的不断发育,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不断的完善,如果能够早期干预,完全可以使由于脑损伤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其他伴随的功能障碍得到改善,甚至接近正常。这就需要医务人员与家长密切配合,及时掌握高危
新生儿的异常征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展了对脑瘫儿童的康复研究,并逐步摸索一套较完整的治疗方法,但在工作中,一些患儿家长和一些医务工作者,仍然在对脑瘫疾患的认识上与治疗方法上存在着许多误区,以至于延误了患儿的最佳康复时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儿的康复效果。
早期发现脑瘫患儿,早期给予适宜的康复治疗,减轻小儿的功能障碍,是儿科医务工作者的职责。
上一篇 : FSPR手术让脑瘫孩子正常运动
下一篇 : 脑瘫患儿康复及治疗指南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