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肝理肺治疗哮喘发作

发布于 2016/02/26 14:24

冬春交替是哮喘的高发季节,与接触花粉、霉菌、动物的皮毛,吸入一些异味气体,剧烈运动、紧张、兴奋情绪,药物以及受凉感冒有密切关系。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随着对疾病本质的深入认识,控制药物(吸入类激素)和缓解药物(支气管扩张剂)不断完善,哮喘的疗效日益提高。但仍然有部分患者病情控制不佳,一方面是依从性不够好,另一方面是对现有西药不敏感。祖国医学在哮喘治疗方面具有极其丰富的经验。

有学者提出风、痰、气、瘀、虚为哮喘病机之要,发作时风盛、气逆(气郁)、痰阻、血瘀,正气亏虚,标本相合为病,但有主次,而与肝关系密切。因内风始生于肝,外风始受于肺,肺主气,肝调气,肝肺共主气机升降,共司气血调畅。脾胃虽为生痰之源,心肾为火水之脏,但均与肝肺气机有关。风盛气逆,肺失宣降,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壅滞,气血失和,气道郁闭,哮喘发矣。

风邪引动伏痰(瘀)是哮喘发作的始动环节,痰瘀内伏为哮喘发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气郁气逆是哮喘发作的病机关键,虚是哮喘发病的内在条件。故在朱丹溪所提出的“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基础上,提出了“未发扶正益脾肾,既发祛邪理肺肝”的观点,哮喘缓解期在调和五脏的基础上,重视健脾益肾。

调肝理肺法,从肝肺同治立法,旨在调气机,和气血,化痰瘀,理虚损,适寒热,助肺宣降,以平定哮喘。调肝即疏肝气,解肝郁,平肝阳,清肝火,熄肝风,滋肝阴,养肝血等,使肝体得养,肝气得舒、肝用得畅而风、火、痰、气、瘀不生,无犯肺致哮之虞。

理肺即宣肺、肃肺、清肺、泻肺、敛肺、润肺、补肺等,使气得宣降,外邪得解,痰浊得化,肺络得通,气道得畅,卫表得固,肺复清虚,呼吸自如,而无哮喘之患。调肝理肺二者相合,升清降浊,通达表里,使气机升降自如,开阖有序,气血调畅而哮喘自平。合为一法,分则数法,凡疏肝肃肺、清肝泻肺、解郁化痰、柔肝祛风等皆属调肝理肺法之范畴。

哮喘治法虽有调肝、理肺、化痰、和血之分,但临证之时往往相合而用。法随证出,若临床见虚实夹杂、寒热并见之证,也常以乌梅丸寒温并用、虚实兼顾。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