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

发布于 2016/03/11 15:43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外,许多遗传性、先天性和获得性疾病也可以表现为肾脏囊肿,囊肿可以为单个或多个,病变可以局限于肾脏,也可以是全身病变的一部分,起病年龄与临床表现迥异,从无任何临床意义到肾实质进行性毁损和肾功能不全。

本文主要介绍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髓质海绵肾、青少年肾消耗病、髓质囊性病综合征、结节硬化综合征。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一般在婴儿期即有明显表现,因此又称为“婴儿型多囊肾病”,少部分发生于儿童或青少年。发病时常伴肝脏受累,表现为肝囊肿、肝纤维化和门脉高压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遗传学和发病机制

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与PKHDl基因突变有关,该基因定位于第6染色体短臂2区1带,编码蛋白产物命名为fibrocystin或polyductin,分布于肾脏皮质和髓质集合管、升支粗段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性肾病类似,肾脏纤毛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可能与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发病密切相关。

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理

双侧肾脏受累,病理表现与发病年龄有关。新生儿起病者,肾脏可为正常大小的10倍,但仍保持蚕豆状外形。肾脏内布满微囊肿,直径在3mm以下,组织学检查发现囊肿为扩张的集合管,肾集合管上皮细胞环状增殖使集合管伸长呈梭形扩张,几乎90%集合管受累。若发病年龄较晚,囊肿直径可达1cm以上,并伴问质纤维化,但肾脏大小增加有限。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中的肝脏受累又称为“先天性肝纤维变性”,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增多,门脉周围纤维化,但肝细胞正常.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