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的治疗和用药

发布于 2016/03/28 17:08

脑瘫的治疗特别提倡早期,甚至在新生儿期就应采取积极措施,目的是将脑瘫消灭在萌芽之中。对高危婴儿的跟踪意义重大,时间应为一年,最短也不应少于六个月,一旦发现可疑,就应立即进行康复训练指导,直到患儿正常化,早期治疗主要是改善脑供血、供氧,保护脑细胞,那么,脑瘫的治疗和用药的方法都有哪些呢?

一、理学疗法

1、Rood法:是通过对皮肤外感受器及肌肉、肌腱、关节等固有感受器的刺激,达到促进或抑制神经、肌肉活动的方法。感觉刺激的方法有温度刺激、机械刺激以及关节感觉刺激等。反复快速刺激可使肌肉兴奋增高,缓慢持续刺激可使肌肉兴奋性降低。

2、P.N.F法:是应用本体感觉刺激,促进肌肉收缩增强肌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提高功能活动的方法。认为正常的运动不是单关节,而是肌群共同收缩的结果。其手技是对分节运动模式给予有力的抵抗。在抵抗的过程中,患者要付出较大的努力,这可使障碍部位的神经、肌肉被激活,进而达到治疗目的。

3、Bobath法:是英国学者Bobath夫妇50年代确立的脑性运动障碍的有效方法。认为运动功能的整合中枢有脊髓、脑干、中脑及皮层四个水平,下位中枢受上位中枢的控制。脑损伤引起的症状除运动发育迟缓外,均为上位中枢控制解除的释放症状即原始反射亢进导致的姿势异常尤其中脑和皮层损伤引起的立直反射和平衡反射障碍,在脑瘫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必须抑制原始反射支配的异常姿势,促进立直反射、平衡反射支配的正常姿势和运动的出现。基本手技有:抑制性手技、促通性手技、关键点及叩击等。

4、Vojta法:是西德学者Voita博士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通过对身体一定部位的压迫刺激,诱导产生全身性的反射性运动,又称诱导疗法。基本原理是利用诱发带的压迫刺激诱导产生反射性移动运动,通过这种移动运动反复、规则地出现,来促通正常反射通路和运动,抑制异常反射通路和运动,达到治疗目的。

5、Peto法引导式教育:是匈牙利学者Peto教授创建的综合康复方法。实用于合并语言、智力障碍的患儿。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功能障碍者异常的功能得以改善,并逐渐使其主动完成动作,最终达到独立完成的目的。具体方法是按病情分班,每班10-20人,3-5名引导者,根据患儿病情设计课题。有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每日从早到晚进行一连串的日常生活课题。根据完成情况再设计下一步课题。

6、上田法:是由日本上田正博士于1986年创立的。是根据相反神经兴奋与抑制的网络理论,认为正常人姿势反射的完成是依赖于正常完整的相反神经兴奋与抑制网络的作用,即神经兴奋主动肌收缩的同时,相反抵抗肌则受到抑制而迟缓。健康的相反神经支配是保持正常姿势和运动的基础。脑瘫是由于相反神经支配障碍而存在的异常兴奋回路而导致的姿势和运动异常。所以采取抑制异常相反神经兴奋与抑制的手法,抑制异常回路来调节相反神经的兴奋和抑制的手法,来达到降低肌张力、缓解

痉挛的目的。

二、作业疗法(OT):是根据患者功能障碍的具体情况,设计某种课题训练并指导患者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让患者发挥出最大的潜能,逐渐获得正常的生活能力。具体作业包括:功能性作业、心理性作业、职业前作势异常和运动异业及日常生活作业等。

三、语言疗法:脑瘫患儿中大约有70-75%合并语言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的交流及心理。常见的类型是小儿语言发育迟缓和构音障碍。详见语言障碍。

四、药物治疗:

1、促进脑细胞代谢的药物:神经节苷脂、脑活素、神经生长因子、氨酸及B族维生素等。

2、多巴胺类:美多巴、左旋多巴,抗胆碱能安坦等。

4、抗癫药:根据发病类型选择用药。

五、中国传统康复方法

1、根据中医经络学说、辩证论治等理论,多采用按摩、针灸、中药等方到一法,也收定疗效。

2、根据中医理论研制的物理疗法:经络导平仪、痉挛治疗机以及中频等配合康复训练也收到一定疗效。

六、支具:为防止变形及挛缩,抑制不正确的姿势和运动,更好的配合训练,可根据患儿情况,制定相应的支具。如:手夹板、矫正鞋、足支具、短下肢支具等。

七、手术:是脑瘫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对那些经过训练无法纠正且影响生活自理的畸形,可考虑手术治疗,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充分估计预后。常做的手术有:矫形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骨科手术等。手术是最后的选择,多在5岁后最后的选择,多在5岁后进行。手术前后应充分进行功能训练。

目前,国外多采用现代理学疗法(PT、OT、ST)、支具、矫形手术、心理、文体活动、音乐、教育、职业以及社会工作等综合进行。手术前后应充分进行功能训练。手段,来为患儿服务。而我国现在的康复中心大多采取以现代康复理学疗法为主的中西结合的方法,其中包括按摩、针灸、理疗、药物等综合治疗手段。均受到一定疗效。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