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痢疾是怎么引起的
发布于 2025/06/21 07:35
发布于 2025/06/21 07:35
小儿痢疾通常由志贺菌、沙门菌等肠道病原体引起,主要传播途径包括不洁饮食、接触污染水源、手卫生不良、免疫力低下及与感染者密切接触。该病以发热、腹痛、黏液脓血便为典型表现,严重时可导致脱水或惊厥。
摄入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是主要感染途径。生冷食品、未彻底加热的肉类或乳制品可能携带志贺菌,儿童胃肠屏障功能较弱更易感染。家长需确保食物充分烹煮,避免让儿童食用街头摊贩售卖的即食食品,水果应彻底清洗去皮后食用。
2.接触污染水源饮用或接触被粪便污染的水源可引发暴发流行。夏季游泳时误吞湖水、使用未经消毒的井水冲调奶粉均可传播病原体。建议家庭安装净水设备,外出时携带煮沸后的饮用水,教导儿童不在自然水域中嬉水。
3.手卫生不良儿童接触污染物后未规范洗手可造成粪口传播。病原体可通过玩具、门把手等媒介存活数小时,幼儿吸吮手指行为增加感染风险。家长应监督儿童使用肥皂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尤其在如厕后和进食前。
营养不良或患有慢性病的儿童更易感。维生素A缺乏会削弱肠道黏膜防御功能,艾滋病患儿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保证均衡膳食摄入优质蛋白和锌元素,按时接种疫苗可增强特异性免疫力。
5.密切接触传播托幼机构中通过患儿粪便污染的衣物、餐具可造成聚集性发病。志贺菌感染后排菌期可达4周,恢复期儿童仍具传染性。发现病例后应对环境进行含氯消毒,患儿粪便用漂白粉覆盖处理后再冲入下水道。
预防小儿痢疾需建立多重防护屏障。除严格饮食卫生管理外,建议定期对儿童餐具蒸汽消毒,外出携带含酒精的免洗消毒液。发病初期可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但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或精神萎靡时须立即就医。恢复期给予易消化的米粥、蒸苹果等低渣饮食,避免牛奶等加重肠胀气的食物。家长接触患儿排泄物后需用碘伏消毒双手,患儿衣裤应单独洗涤并在阳光下暴晒6小时以上。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