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有助于软组织损伤的诊治

发布于 2016/05/04 15:31

现代医学把人体运动系统皮肤以下骨骼之外的肌肉、韧带、筋腱、肌腱、滑膜、脂肪、关节囊等组织以及周围神经、血管的不同情况的损伤统称为软组织损伤。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病位及临床表现等特点与其组织的解剖特征密切相关。只有全面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深刻理解其解剖特点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才能更好地把握软组织损伤疾病的特征,实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针刺治疗。

软组织损伤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积累性损伤两大类。急性损伤常因各种原因使局部的软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撕裂性损伤,造成疼痛肿胀、活动不利等症状。慢性损伤多见于长期从事某一种单一体位的工作者,由于人体在静止中相关一些肌肉、韧带、筋膜等经常处在张力增高、拉紧状态的静态紧张之中,使这些受累组织的血流减低、循环不畅、缺

血缺氧,导致纤维组织逐渐产生病变,迁延日久,逐步加重,形成慢性积累性损伤。在临床上这种慢性积累性损伤远远多于急性损伤,致病成因不同,可源于各种因素。但其发生与机体本身的解剖学特征以及个体的解剖学差异密切相关。例如,临床常见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第3腰椎位于腰椎生理前凸的顶点,横突最长,其上附着有腹横肌、腰背的浅深筋膜、骶棘肌、腰方肌和横突间韧带等,是腰椎活动的中心,为腰椎前屈后伸、左右活动的枢纽,承受拉力及杠杆作用力最大。当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导致软组织纤维变性、粘连或瘢痕形成时,血供不良,即可压迫或刺激相应软组织及神经而产生腰痛。尽管第3腰椎横突本身的解剖特点使其成为腰痛易发原因之一,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病,它取决于后天的多种因素以及个体的解剖学差异,如是否同时具有先天性的左右横突过长或不对称等相关因素。再如临床常见的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其病因主要缘于其局部的解剖学特征。肱二头肌长腱起自肩胛骨的盂上

结节,穿过肱横韧带和肱二头肌腱鞘的伸展部,藏于结节间沟的纤维管内,与短头肌同向下移行为肌腹,止于桡骨粗隆。人到中年以后,肱骨结节间沟和肌腱均发生退性行病变。由于骨质增生,结节间沟变得浅而不光整。当结节间沟底部增生或粗糙,平常用力做外展旋转活动时,加剧了肌腱与腱鞘以及结节间沟之间的摩擦,因而引起疼痛。严重者局部机化、粘连,影响肩关节的活动。在发病学上,充分考虑病变局部及个体的解剖学特点,对于加深理解发病原因、进行临床治疗十分重要。

软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特征也与其解剖特点密切相关。其解剖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发病与相应的病理变化。如50岁左右患者极易罹患的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这里指盂肱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关节盂构成,其关节窝平浅,关节头比关节窝大,关节窝仅能容纳关节头的1/3~1/4,是典型的球窝关节。肩关节囊松弛,因而其活动范围很大,稳定性主要依靠周围肌腱来维持。肩周炎的病理过程可分为3期:急性期或称冻结前期,纤维关节囊本身粘连,其下部皱襞因互相粘连而消失,使肩外展受限,肱二头肌腱亦有粘连而滑动困难,肩痛渐重;冻结期或粘连期关节及其周围结构,如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痛,喙肱韧带挛缩,滑膜充血、肿胀、失去弹性,关节几乎冻结,不能活动,疼痛持续;缓解期或称恢复期,炎症逐渐好转,疼痛缓解,肩关节活动亦渐恢复,但往往活动范围不如以前。所以,在其疾病的不同阶段会呈现不同的病理变化。对解剖特点与疾病病理演变过程相关性的认识,将有助于我们在不同阶段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准确判定病位是正确诊断与治疗软组织损伤的前提。而要明确病位,就必须熟练掌握局部解剖学与病位的关系。软组织损伤常以疼痛为其主要症状,往往临床会产生一种错误的感觉,即“痛处即病处”。在一部分浅表疼痛,如皮肤、筋膜、浅层腱鞘、骨膜引起的疼痛反映于体表,确实可提供比较明确的病位,但深层躯体结构如深层骨膜、韧带、关节囊、肌腱、筋膜和肌肉,其疼痛的特征则是

钝痛、弥散和不易定位,并可远离原发部位。所以在治疗时我们首先需判定“真性压痛点”与“假性压痛点”。真性压痛点会呈现:①持久性的痛过敏;②能引起有强烈的痛觉与强力的痛反应;③能被封闭解除。而假性压痛点则是压痛点的牵涉痛,常常是病人诉说的疼痛位置与痛的实际发源地在完全不同的地方,且不像病灶之压痛那么强烈而固定不变,而且不再另外产生牵涉痛现象。对这两者的分辨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我们疗法的成败。

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病位等的解剖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预后、转归。如某些慢性劳损,即便是一时临床治愈,由于它的解剖学特征,决定了该部位处于活动频繁而易受劳损的位置,其病变的转归也就可能受到影响,而表现为迁延难愈。

总之,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病位、临床表现的特点,大都由其解剖特点决定,其解剖特点又决定了包括针刺治疗在内的临床治疗的各个环节。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