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晚期肿瘤患者现状

发布于 2019/04/22 15:26 复禾健康

“当一个家庭健康无恙时,可能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但如果其中有人患了癌症,你们就只有一个问题要面对了,那就是癌症本身。”

晚期肿瘤患者和家属,大多都要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生命晚期,如何面对最后的告别?

近年,安宁疗护和临终关怀的话题屡被提及,人们对自我意识的选择有了更多尊重,不仅要决定“如何生”,也应该有权决定“怎么死”,国人也开始对这种“活人花钱,死人受罪”的医疗习惯说“不”!

1、我国癌症患者数量居高不下,死亡人数占全球1/4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陈万青教授团队2016年发布的《2015癌症数据统计》显示,我国2015年的新发癌症病例达到429万例,占全球新发病例的20%,死亡为281万例,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居全球第一,我国每天约1万人确诊癌症,每分钟约7人确诊患癌。而根据2012年世界癌症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820万人因癌症死亡,中国占比超过1/4。

一项的研究报告显示,结直肠癌和食管癌在中国城市地区的人均就诊负担最重,大约为1万美元;肺癌和胃癌患者的负担次之,大约为9900美元左右;肝癌和乳腺癌的人均就诊支出相近,约为8500美元左右。

肿瘤科医生们也在思考,这样的不计代价是否真的值得?

一位肿瘤科医生介绍,在北京,一位晚期肺癌老人临终前的花费也许要超过50万元,代价超过其一生的医疗费用,家人耗尽钱财和心力,临终前却并不舒坦。

2、安宁疗护观念开始兴起

安宁疗护,是一种针对终末期慢性疾病病人开展的,只采取措施缓解病人疼痛等症状、满足病人及家属的情感及精神需要,并不进行化疗或放疗等副作用大的对应治疗。1987年,中国有了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于安宁疗护有三个原则:

首先,临床医生诊断,患者已处于临终期,现有医疗水平不可能使其痊愈;

其次,护士与家属沟通,是否接受“安宁疗护”,即不进行插管、心肺复苏等无谓的、创伤性抢救措施,而主要针对不适症状进行处理,如针对患者的水肿、疼痛、尿失禁等症状进行疗护;

随后,心理护理跟进,帮助患者平静地面对死亡,完成心愿。

事实上,如果已经不能让罹患晚期肿瘤的家人痊愈,是否一定要花费大量的金钱让患者经历更多痛苦?相较而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患者生命的末期享受到自由和尊严,显然更有意义。

与此同时,死亡教育在我国也格外稀缺,“去世”、“老了”、“走了”……潜意识中,人们总是习惯去回避与死有关的字眼,讳言与死有关的话题。

特鲁多医生说过医学的意义,“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对于晚期肿瘤患者,医学更多的作用,其实正是去帮助和陪伴。

很多肿瘤科医生,如今也开始思考安宁疗护的必要性,他们深知医学的局限性,现有医学条件下的医疗有时也无能为力,他们开始试着去倾听患者的感受,将治疗过程变得不那么痛苦。

晚期肿瘤的治疗,需要将德性伦理渗透到医学实践规范中,中国需要的安宁疗护教育任重道远,如何维系生命的选择、允许死亡的发生、给予患者选择死亡的权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