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直肠炎的方法

发布于 2016/05/30 11:16

如果生活中有大便出血的症状,或者经常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你就要警惕是否患有直肠炎了。直肠炎最典型的的症状就是腹泻或者便秘。中医认为直肠炎与“脾胃虚弱”、“湿热内瘟”、“饮食停滞”和“虫积湿滞”有关。直肠炎常见的可以分为便秘型、腹泻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那么中医治疗直肠炎的方法有哪些呢?

1、脾胃虚弱型

症状: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纳呆食少,食后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分析:脾胃虚弱而致泻下,主由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职所致,故见大便溏泻,完谷不化;脾虚不运,则纳食减少或食后脘闷不适,久泻不止;脾胃气虚,化源不足,致面色萎黄,疲乏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均属脾胃虚弱之象。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主之。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砂仁、陈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苡仁理气健脾化湿,是治疗脾虚泄泻的常用方药。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可配伍附子理中汤,以温中散寒;若久泻不愈,中气下陷,而兼有脱肛者,可投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党参以益气升清,健脾止泻。

2、肝气乘脾型

症状: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即腹痛,腹泻,舌淡红,脉弦。

分析:七情所伤,情绪不稳,激怒之时,气机不利,肝失条达,横逆乘脾,失其健运,故腹痛则泻。肝气不舒,疏泄失常,故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脉弦,均为肝旺脾虚之象。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痛泻要方为主。

方中白术健脾补虚;白芍养血柔肝;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共奏疏肝解郁,健脾止泻之功。

3、脾肾阳虚型

症状:黎明之前,脐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分析: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土,而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盛,故见脐腹作痛,肠鸣而泻,泻后自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均属脾肾阳虚不足之征象。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理中汤合四神丸。

四神丸中补骨脂补肾阳;肉豆蔻、吴茱萸温中散寒;五味子收敛止泻。配合理中汤温中健脾,主治脾肾虚寒之腹泻。如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宜加入益气升阳及收涩之品,如人参、黄芪、诃子肉、石榴皮,赤石脂、炒米壳之类,亦可合用桃花汤以固肠收敛止泻。

4、瘀阻肠络型

症状:泄泻日久,泻后不爽,腹部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面色晦滞,口干不欲饮,舌边有瘀斑或舌质暗红,脉弦而涩。

分析:泄泻日久,病邪入络,血瘀肠络,不通则痛,故有腹部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瘀阻气滞,故有泻后不尽之感;口干不欲饮,面色晦滞,舌边有瘀斑,舌质暗红,脉弦而涩,均为瘀血内阻之征。

治疗:化瘀通络,和营止血。

方药:少腹逐瘀汤主之。

方中以蒲黄、五灵脂与当归、川芎配伍为君药,合元胡、没药活血定痛;桂心、小茴香、干姜温经散瘀,使肠络瘀血得散,则泄泻腹痛而止。若气血瘀滞,化为脓血,大便挟有赤白粘冻,可与白头翁汤合用,以清热凉血,利湿解瘀。

温馨提示:患有直肠炎不可掉以轻心,应当立即去正规医院进行治疗,如果长时间置之不理,5年后有可能并发结肠癌,所以为了身体健康着想,日常生活中要避免食用含刺激性和纤维高的食物,限制脂肪和膳食纤维,注意维生素无机盐要充足,以补偿腹泻引起的营养丢失。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