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癌术后咽瘘的原因

发布于 2016/08/22 17:37

咽瘘是指唾液贮积于皮下或切口下组织,形成脓腔破溃至皮肤或切口缘,使下咽、食管腔与皮肤相通成窦道,经此窦道唾液或食物可向皮肤外溢出,形成皮肤瘘。咽瘘是下咽和全喉切除术后最常出现的早期并发症。其发生率相对较高。

一、感染:很多学者认为咽瘘几乎均与感染有关,所以感染即为咽瘘的根本原因。引起术后感染的原因很多,包括:

①患者的全身情况,如营养情况,血红蛋白水平,有无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均对抗感染能力有一定影响;

②局部组织情况,包括切口皮瓣的设计,提供皮瓣的血液供给对预防感染有重要意义,已经深度放疗的组织,抵御感染的侵袭的能力则不及正常组织;

③手术操作颈部伤口的压迫,组织发生血肿等容易引起感染。咽瘘患者多为深部肿胀显著,浸润范围较大,但浅部皮肤切口的感染却不明显,因此细菌的感染可能多数来自口腔、鼻腔分泌物在下咽部的潴留,感染是从深部开始的。咽瘘形成后,分泌物增多,造成局部潮湿的环境,利于细菌的滋生,又进一步加重局部感染,两者可互相影响。

二、鼻胃管的作用:很多学者认为早期吞咽动作似为成瘘的重要因素,有些学者观察到,在患者插入鼻胃管后进行连续造影,发现百分之四十四的患者出现早期咽瘘或瘘道,如果留鼻胃管直至这些早期的瘘口或瘘道消失,则咽瘘发生率可减少到百分之六。

三、抗生素的应用:喉切除术是一个有菌手术,容易引起感染,这是一个实际存在的问题。应用抗生素不合理均可引起咽瘘,故应做脓液培养及药物敏感后选用抗生素。

四、体位、呛咳、吞咽、呕吐、返流的影响:术后不正确体位可以增加咽部切口张力,同时呛咳与吞咽动作亦可导致咽腔内压力增加,咽部细菌入侵的机会增加,从而导致咽瘘形成。术后术后早期呕吐与咽瘘发生有显著相关性,并且胃管可使迷走神经功能紊乱及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障碍、食物抗返流生理屏障功能减弱,胃蛋白酶、盐酸、十二指肠液、胆汁返流,严重的返流物可达咽部和口腔,污染颈部伤口引起黏膜充血、水肿。

五、大量输血:输血能降低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降低辅助性T细胞和抑制T细胞(T4/T8)的比例,降低吞噬细胞对炎性刺激的反应,使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前列腺素E增加,可见输血能通过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术后感染的机会,影响伤口愈合,使咽瘘发生率增加,因此在术前术中大量输血患者易发生咽瘘。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