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心律失常的寿命受到影响吗

发布于 2016/09/22 12:44

心律失常是指一种表现为节律和心率异常的心血管症状,各种心律失常的的危险程度并不相同。恶性心律失常易引发心源性猝死,导致患者死亡。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心电图等检查结果,应及时识别恶性心律失常,进行妥当的处理。

恶性心律失常可造成严重血流动力学变化,死亡率较高,对于患者的生命造成了威胁。恶性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包括持续性室颤、室速、室扑,具有潜在引起室速或室颤风险的室律不齐,三度阻滞、窦性停搏。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所公布的资料显示,在全球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1700万人中,百分之四十至五十死于心脏性猝死,其中百分之六十五至八十五是由于恶性心律失常造成的。

很大一部分的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与恶性心律失常有关。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往往伴有基础性心脏病,常见的有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长QT综合症等,某些患者可为原发性的,不伴发明确的结构性心脏疾患。

恶性心律失常往往起病急骤,病情复杂,变化较快,应积极进行防治,以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对于高危患者进行24小时密切心电监护,同时注意观察心率变异性、QT离散度、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一旦心电图记录到恶性心律失常的特征,应立即着手处理,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研究表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采用ICD除颤的效果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中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可作为预防性用药,或在急救处理时与ICD联合使用。为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反复发作,紧急处理之后要注意控制诱发因素,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总而言之,恶性心律失常是一种死亡率高、危险程度大的疾病,只有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才能有效终止病情,降低患者的病死率,避免严重不良后果的发生。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